这两年,“女德班”悄然映入我们的眼帘,其中的种种闹剧把大家雷得外焦里嫩。同时令我们更加不解的是,为什么在一个现代的社会里,会出现这样如此历史倒退的现象?大清不是已经亡了100多年了吗?
让“女德班”这个词真正火起来的是一个叫丁璇的老妪,同时还有抚顺的一个女德班也比较有名,现在温州又出现了个女德班。其实,被人曝光的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至于全国到底有多少个女德班,谁又能知道呢?有多少人心中藏着女德班,又有谁能知道呢?
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对“女德班”的批评了,我就不从这个角度去说了。我更感兴趣的是,究竟是哪些人群想上“女德班”?
经过我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对网友评论的搜集整理,得出这么几类人群:
1.一些真正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女性,她们是典型的被剥削者,她们结婚后承担了非常多的家庭劳动,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很辛苦。她们上女德班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和一些宗教信仰差不多,只不过是从拜各路神仙转成了拜孔子,孔老夫子从圣到神,地位又一次得到了巨大飞跃!据说在女德班流传着“拜孔子可以保平安”的说法。
2.一些有点闲钱,但婚姻不幸的女性。她们的婚姻面临着危机,她们害怕离婚,上女德班是为了寻找婚姻维稳的方法,怎么维持住现有婚姻。婚姻对她们来说意味着“饭票”和“安全感”。
3.一些未婚的女性,想通过婚姻来提升自己的阶层,她们上“女德班”是为了改造自己,让自己迎合一些男性。“努力是不可能努力的了,这辈子都不可能努力的了。”,不过,她们找到了一条靠男性来改变命运的“捷径”。
4.一些从小就被改造的女童,女童的监护人是“女德班”的维护者。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德班”兴起,这些监护人认为女童的改造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在未来才有竞争力。
大体上就是这么几类,如果以后“女德班”真的成为了系统性的教育,2、3、4的情况完全可以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女童上的是“女德小学班”,未婚女上的“女德中学班”,已婚女上的是“女德大学班”。
上“女德小学班”的多半是娃娃,最容易培养,课程也最简单。
上“女德中学班”的是一些未婚女,课程较难,不过这个阶段颜值所占的分数最多,所以只要颜值高就比较容易通过考试。
上“女德大学班”的是一些已婚女,课程最难,此时她们已经色衰,体力也跟不上了。而她们的竞争对手多是一些比她们小得多的中学生,所以她们的压力最大,须得加倍努力学习才行。
……
在研究“女德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它们最核心的课程,那就是《研究男人》。因为“女德班”培养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男人进行的。
比如它们的四项基本原则:“对男人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
比如它们的三字经:“男为大,女为小,男是天,女为地。”
比如它们的名言警句:“女孩换男朋友会烂手烂脚”
比如它们的三‘字’真言:“无论丈夫说啥,都要说是、好、马上”
比如它们的化学课:“三精成一毒”
……
总之,女德班就是教育学员们不断的研究男性,服务于男性,最后可以依靠男性而生存。
上过女德班课程的女性,比男性更了解男性,但是她们却对女性一点也不了解。
她们不了解女性的身体,她们不了解女性的灵魂,她们不了解女性的思想,她们不了解女性的力量。
她们是男性的附庸,她们有着女性的躯体但却没有女性的灵魂,她们的躯壳里是“奴性”,她们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她们的路随着年龄的增长只会越走越窄,惶惶不安。
不论你是女性还是男性,请记住一句话:“路要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你越是努力拼搏,你的路就越宽,你的人生选择就越多,你就越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