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即刻看到一张图,突然激发了我想开始写文章的小心眼,就从微博开始吧,权当是一时兴起地打磨写作能力。
如果你在2018年的知识来源相比三年前反而更集中到了微博,那真的是其他所有内容/社交产品的巨大失败。看了下自己第一个账号的注册时间,我应该是从09年开始用微博的。至少在头三四年里,我一直觉得这可能是抄美国的产品里在中国本地化最好的。当时的微博,有一大批只是为了分享有趣(当时并不一定带有商业目的)而认真搬运垂类内容和发表观点的博主,让刚迈入移动互联网的我第一次爽快地享受了订阅人即订阅速食内容的快感。
后来慢慢地有点失望,有一点让我不太理解——看起来微博从来没有重视过搜索这个产品——连微博钱包这种在初期几乎没有原生场景的功能都拨资源去做,搜索怎么可以这么轻易地淡化呢?我曾经有过幻想,对于时效性内容或是利基内容,微博搜索会取代百度,成为中文know what和know more的入口:自媒体po文效率高于独立网站,细分领域的利基内容博主干掉百度长尾搜索结果下的一潭死水。可惜,搜索功能到今天,干脆就变成主打热榜和话题的发现板块。你觉得它是知识的源泉,可它根本不在乎你的知识获取。
曾经我还以为,微博相比百度的资源传播优势,会让微盘成长成现在百度云盘这样的产品。微博逐渐走上了一条彻底娱乐化的路。当时寡闻的我看不懂,不懂为什么在最浅的微博首页入口,一个左滑就会给我展示根本不感兴趣的推荐微博,也不懂为什么我在一个po主主页饶有兴致地翻TA的旧微博时,即使幅度最微小的误滑动作都会被灵敏地捕捉到,马上带我退回上一页。
如今已经释然了,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这或许是微博的必走之路。社交媒体,其实是一个多少自我矛盾的命题。媒体传播资讯,社交连接人。曾经让微博最有趣多彩的那些中长尾个人自媒体,在带来可消费性及传播效率都更高的UGC的同时,背后的运营者也还都是有独立人格的。内容与人始终是有不重合乃至不调和之处的。
入坑美漫的我关注了一个圈内资深po主每天闲聊DC作品动态二三,但有一天他突然diss了我喜欢了多年的球队,我才发现他是我主队死敌的球迷。或者更糟糕点的情况,通过他的某次网友撕逼或是对社会事件的评论,我发现对于他的价值观完全不认可。当消费美漫内容带来的愉悦感慢慢被其余内容带来的厌恶感超过,我就会取关他了。如果说我这样一个潜水小号故作清高的取关没什么代表性,那可以再思考一下,你看过或参与过的微博账号间可持续的社交互动,有多少是真正的非熟人产生的?有多少是基于其他社交或社区平台(QQ群、贴吧、豆瓣)路径先沉淀的关系再仅仅是复制到微博上的?
这是微博娱乐化的一个原因。机构类的纯媒体属性账号放一边不谈,什么样的微博账号中,社交和媒体属性才不矛盾呢?明星和名人。不仅不矛盾,还相当自洽。对于粉丝和信徒来说,偶像其人(不是真人也至少是个persona)即兴趣,有关人的一切即完美的资讯。这种零损耗率的组合简直太适合微博这个媒介了,这个领域理应才是能最大化流量价值的地方。而营销号为什么可以大行其道呢?满屏保持转发一致的哈哈哈哈,形成和强化了一种资讯分类的消费惯性,没有个性化的实质观点,也就没有人格化因素伤害粉丝规模的风险。
就算财报数字依旧漂亮,在当前模式下我还是看衰微博的增长。内容营销早就已经式微了,因为水军让有脑子的广告主不会再相信微博活动的效果(所以更要废掉拖累变现天花板的时间线和关注分发,各种强化推荐分发和视频内容,才能拿到最有效率的信息流广告钥匙,也是为什么搜索功能可以被发现、热搜、短视频边缘化)。垂直内容社区和内容电商社区也会不断撬动垂直领域的网红和意见领袖的份额。
到头来,微博壁垒最高的几块,看起来会是机构的发声筒和社会舆论场(社会价值大于商业)、粉丝经济平台、营销号和段子手的自留地、尚无法形成单独社区讨论气候的利基内容UGC和社交阵地。把头条作为战略上的竞对以及拓深乃至预支商业化潜能,都不是什么让人无法理解的选择。但对于微博,我始终还是留存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这是家和长时间内只关心展点比的头条或是销售额驱动的百度(此处定语均无恶意)不一样的企业。毕竟,这也许是错过了QQ群和贴吧式灌水时代的我能够获取细分兴趣内容和资讯最好的渠道了。我们所生活时代唯一的社交媒体正在商业道路上狂奔,那么它需要考虑社会价值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