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到清水时,已经是黄昏时刻了。
同学老家是盖在清水一大片黑土地上的红砖小楼。他在西边的五十一厂当技工,父母在家里种玉米。我们吃了一顿火锅,天就暗了。
在列车飞驰的轰鸣中,同学带我找到五十一厂旁边的一栋红砖砌的塔。外形很是粗狂。他说这座塔在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塔里到处散着碎砖、断秸秆和其它一些生活垃圾,我们顺着塔里毫无保护措施的环形楼梯上到塔顶,向远处眺望,东边是饮马河的一条支流,当地人叫它小南河。河的尽头浮贴在薄薄的残剩天光上,很没有真实感。
河的最宽阔处新建了一个不大的水坝。水泥外表面不是平常的灰色,而是大理石一样的白色。他指给我看水坝截流而成的河谷,那是切流而过的位置。河床很宽很宽,不太看得见对面的景色。更远处,一波波的低矮的山陵线条起伏,再往暮暗里看,那边的山影中应该有一个更黑更深沉的黑点。
那是他小时候一直想去探险的山洞入口。据说洞口是自然的,但是进去没多久就会看到壁上有清楚打凿的痕迹,那是日据后期,大批日本兵进去开挖的。因为纳粹德国投降之后,苏联要向满洲国出兵。日本关东军积极准备殊死战,选择重要的战略据点挖山洞,做为部队最后退守的基地。
那山洞究竟挖了多深,没人知道,因为没人有办法走到山洞尽头。于是地方有各种传言,说那不是单纯的军事防守山洞,一定还藏了日本人特别搬进去的种种宝藏。日本人在东北搜括那么多资财,战后都不见了,一大部分应该就藏在里面。
可惜后来他一直没有去探访过那个山洞。中专毕业从长春归来,他就进了五十一厂成了一名钳工,平平淡淡的生活让他也消磨了去日本人的山洞里寻宝野心。之后生活的变数,已经是在1997年之后了。
五十一厂改制是在97年八月,他和媳妇也成了下岗大潮中的一员。失去了生活来源,不得不从厂子附近的集体宿舍搬回老家,和父母一起务农。令他不愿承认的是,失去了包含他在内近一半的工人,五十一厂却愈加红火起来,烟囱的白烟和机器声整夜不停歇,排放的污水也让小南河变了颜色。那是九台野蛮生长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几茬玉米长大又收获的时间,他突然发现周围多了数不清的塔吊和挖掘机日夜轰鸣,迅雷之势建起的楼房,将清水的黑土地团团围住。
在清水有退路的他或许属于下岗的同事中较为幸运的一部分。许多同事的老家在农安扶余等百里之外的农村,若是因为被下岗而和回到原籍,会让全村人笑得喷饭。
“被当作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一代一代往下传,那比死还难受。”他对我说。
九台发展的停滞是在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外资认识到九台区位因素的限制,纷纷撤离。给九台留下的是未建成的烂尾建筑物,组织搬迁后就此闲置的楼房。挖掘机被弃置在荒郊野岭,九台仿佛在经历了一场大梦后又回到了1994年那个平平淡淡的小城。
2011年,因耗水量持续增加,小南河接近断流。2015年,为化解产能过剩,五十一厂关停。
我再次按图索骥来到清水时,这里已经满是住宅小区,附近的曙光大街是九台为数不多的宽阔大道。与之交叉的是一条有些突兀的高架。我在高架的最高点向下看,找到了那个不大的水坝,周围长满了杂草,尽管已经斑驳不堪,却依然能显出当年大理石一样的白色。顺着当年的方向,我找到了他的老家——几间红砖小楼,这里堆积着一些原木,周围是杂草和半塌的墙,这片曾经的黑土地被周围新建的高楼住宅小区包围,已经不见人影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西边的五十一厂遗址附近,那栋红砖塔依然还在。我走进塔的内部,那里依然杂乱不堪,此时我听见铁道信号机的提示铃声响起,随后是飞驰而过的列车轰鸣。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再次找到他。他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个门脸不大的四川麻辣烫,他和媳妇做饭,丈母娘当服务员。我问他有没有去那个日本人藏财宝的仓库。他嘿嘿笑了一下,说前年带着孩子去那里玩,里面什么都没有。当时也是傻,就算里面有财宝,也早就被别人拿走了。
正说着,他眼疾手快的拉住一个要去上厕所的客人:“今天停水了,大的不行,简单的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