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这篇课文是最后一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前三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已经有了清晰的了解,因此,这篇课文我希望上得简洁些,又希望读得深一些。思来想去,最终确定这样的思路: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理清这篇新闻的结构。课上以结语为切入点,进行精读细读,同时勾连标题和全文,进入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最后对“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展开提问环节,以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提供文本赏读的思路。课中,发现学生很喜欢去我带着他们沉入到文字里,去发现文字背后的奥秘。课后,我在想,最后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如果让你选一个切入点来赏析,你会选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这个问题可能开放性更大一些,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下是教学实录,为了不至于太繁琐,省去了老师的很多点评以及追问和对话。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自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新闻中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是——标题、导语、主体。导语对中心事件进行了概述,我们很重视导语的阅读,其实这篇文章的结语也记述了新闻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换个读法,来读一读结语部分。
二、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结语。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生1:读。
师:你自己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1:有点平淡,没有感情。
师:有点遗憾吗?那要怎么读才有感情呢?
生1:读慢一点儿!
师:对的,慢一点儿,有的词语要读重一点儿,还要注意断句,比如: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
师:来,调整一下情绪,弥补一下遗憾,再读一遍好吗?
生1:读。(读完,其他学生自发鼓掌!)
师:哎,好像真的记者报道,掌声就是最好得评价。我们一起来读,读出感情。
三、同学们自己细细品读,看看你能从结语里读出什么?
生2:我读出了人物,杨利伟,他是一个飞天勇士,乘坐“神舟”五号顺利进入太空。
师:好,读出了重要人物和事件,文中说他是一个“勇敢的中国人”。勇敢是怎样体现的?
生3:他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师:好,第一个,确实能体现勇敢。文中有写吗?
生3:导语第二段这样写的:“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师:厉害,能联系前文进行理解。还有什么人呢?
生4:还有万户,他也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哎,你具体说说看。
生4:“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这一句里,“又”字写出了万户和杨利伟一样勇敢。
师:能抓住“又”这个副词来理解,细读的能力很强。关于万户,有同学知道他的事迹吗?
生5:我知道,在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有,《步步高》导学案上也有:明朝的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师:看来你的预习很认真。从古至今,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少勇敢的人,来,你来读一读这一句,要读出什么情感?
生:勇敢、骄傲、自豪……生5读,学生掌声。
师:可见,在结语中,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我们要善于从文字里去感受。
生6:我还读出了大家对这件事的期待。“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期盼”直接点名了期待。
生7:期待“早日来临”说明了期待的迫切。
生8:这一句也说明了对这件事的关注度很高。“整个中国都”说明这不仅是航天领域的人在关注,全国人民都在关注。
生9:“这一刻终于到来了”,这里的“终于”也说明了人们的期待,有一种等待很久终于实现的感觉。
师:为什么这件事会引起举国关注和期待呢?回到文中去找答案。
生10:因为自从万户的飞天梦尝试之后,已经600多年了,这个梦想才实现。
师:嗯,那前文中有没有相关的内容,找一找。
生11:有,第四段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师:是的,这是一个长久以来都不能实现的梦想,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很探索下,终于要变成现实了。难道不值得期待和关注吗?
生12:这一句的上一段也告诉我们,为什么举国上下如此关注。因为“神舟”飞船四战四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因为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所以会更加的关注和期待。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思维非常的缜密活跃。除此之外,还能读出些什么呢?
生13:我读出了时间,“新的一年”。
师:对新闻来说,时间是很重要的信息。“新的一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生13:既指具体时间2003年,又指对航天事业来说,是具有新的意义的一年,因为载人航天梦就要实现了。
师:还有关于时间的描写吗?
生14:金色的秋日,说明这是一个辉煌的时刻。就像最后一句写的那样: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师:金色,辉煌,的确是有联系的,比如金碧辉煌。
生15:还代表收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航天人的不断探索,终于有了成果。
生16:上午九点,第一段就写了“朝阳辉映”,所以是金色的秋日。
生17:也说明作者心情很激动。
师:也就是景语为情语吧,这样理解是诗化的,新闻中的景物描写应该是还是真实的,不过刚好情景交融了。
生18:还有“9时10分许”这个时间,具体的时间点对应了文中的“这一刻”“辉煌时刻”,也符合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生19:发射时间是上午9时整,表明飞船进入太空用了10分钟的时间。
师:是的,你看,结语中的一句:“杨利伟,向太空飞去……”后面用了省略号,你们能从这个省略号读出什么呢?
生:作者省略了飞向太空的过程,后面直接写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生: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就像九点的朝阳一样,才刚刚升起,省略号表示将来还有更多的人飞向太空。
师:他们的理解你们认同吗?(生:认同!)你们时时给我惊喜,真好!那么,突出这个10分钟有什么深的意义吗?可以关注一下其他的时间。
生20:时间上有对比,近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600多年的飞天梦在10分钟实现,更加突显出成功的来之不易。
师:你们现在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来回顾航天梦的探索过程了吗?可以理解标题的深意了吗?
生21: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二是航天梦的探索过程。
师:非常准确!一个民族做了千百年的梦,在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下,终于变成现实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激动、自豪、欣喜、骄傲、都要流眼泪了……
师小结:这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读者的情感,同学们,真的要为你们点赞。结语短短的文字,同学们能够联系全文,读出了关键的信息:人物、事件,时间,更读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深沉的情感。
三、再读结语
让我们带着激动自豪的感情再来读一读结语。
(1)生22、生23:分别读完,各有特点,都饱含情感,赢得同学们阵阵掌声。
(2)齐读。
师:最后一句结尾干脆利落,同学们读得也是干脆利落,富有情感和气势。
四、启发提问
这节课我们以结语为切入点来赏读了这篇新闻,如果让你以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作为切入点来赏析这篇新闻,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生24:为什么是“一个民族”而不是一个国家?
生25:这是一个怎样的梦?这个梦从什么时候种下的呢?
生26:梦圆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个梦怎样实现的呢?
生27:这个辉煌的时刻是怎样的一个场景?
……
同学们的有些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大家对这些问题有兴趣,就回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如果能形成一篇小小的赏析性的文字会更好。下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