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作者 李参 作者是位培训师。最早认识这位培训师,是因为印象笔记,我是高级用户,印象铁粉。
这是我在学习知识管理类主题阅读中的其中一本。分别用碎片时间,在三天内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但是对于小六讲的半小时的快速阅读法还是没有办法做到。
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运用了小六的跳读法。找到自己的问题部分,进行深入阅读,找到解决方法并想办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本书主要讲如何用印象笔记这个软件来进行自我的时间和知识管理,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把最重要的时间分配给最重要的事情上去。比如原来我都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没有计划性。有的事情做了一半被打断,然后就转到另一件事上去。就这样还沾沾自喜,以为这样的自己很高效很了不得,能同时处理很多事情。其实现在回头看,是缺乏思考力,将自己变成一个重复工作的机器而不自知,从未想过如何让工作中的价值转变和吸收为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学习书中的知识,才知道,每天的总结和反思,才是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最大的帮助。
关于思考方法
思考的方法也是本次阅读学习到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书中说:看到一个新闻时,可以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否一定是事实的真相?从我自己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其他人 的角度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学会从多方位思考来判断事情的真伪,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哪怕你的观点和其他人的不一样。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昨天在朋友圈里热传的一件事,“某歌星在演唱会现场骂安保人员滚出去。” 文章所写的内容,从字面意义上看是还原事情的真相,安保人员由于要保护现场以免出现踩踏事故,制止了某位疯狂的粉丝行为。便受到了某歌星言语上的侮辱。虽然某歌星也事后道歉了,但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文章对于歌星侮辱人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很激烈的鞭挞。当时看完这篇文章,的确被文字挑起了愤愤不平。
在转发时,我停顿了一下。想起书上说的:“我看到的是否是事实的真相?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在转发这篇文章时,我写了这样一段话:事情的真相不得而知。但对为整个活动负责安保及其他服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获得尊重。我去现场看过演唱会,粉丝的确很疯狂,包括我也是。但两个小时下来,我后面的两个安保人员如泰山般背手而立,的确让人心生敬意。每一个认真工作的人都应该尊重不是吗?
我想表达我的观点就是,事情的对错不得而知。某歌星爱护自己的粉丝,包庇自己人是人性。安保人员身上的重担是职责所在。没有什么孰对孰错。但某歌星这种语言的确让我无法接受。假如是你的父亲和哥哥在执行这次的安保任务,你觉得你还会附和着说滚出去吗?
我想我迈出了独立思考的第一步,用书中的办法!
关于知识体系
书中说:知识体系跟我们的个人目标有关,你的目标决定你的关注点。根据目标和关注点来确认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搭建知识结构。
看到这里,我想我应该走到知识体系这座大山的脚下了。我一直在知乎上查询如何搭建知识结构。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做。从书中我理解到的知识,我想,应该是这样:
我的个人目标就是做机电方面的咨询管理或顾问公司。偏管理的方向。我的关注点其实就是在机电专业、项目管理、BIM咨询、绿色建筑认证方面。那么这个其实就是我的知识体系框架。然后通过这些主题的大量阅读、结合案例,学习国家规范及政策、了解国外相关体系的内容与方法,与专家建立关系来搭建整体结构。就好像,刚刚开始学习时间管理的时候,关注的目标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技能,会买很多有关的书看,听微课,学习做待办清单等。
搭好这个体系后,将自己变成吸铁石,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吸进来。随着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们的框架会变得更有内容和丰满,而我们对知识的运用,也会越来越熟练。
关于读书
要问自己的是:作者想说什么?其他人认为作者想说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哪些视野?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每一本书都带着作者的逻辑和体会。当被阅读后,每个人都会创建自己的逻辑,每个人读书的感受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在这本书里,我认为作者是在通过印象笔记这个软件,来教我们如何进行知识管理。重点是知识管理,而非软件怎么用。让我学习到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解决了搭建知识体系的大难题。
作者在书中大量讲到信息分类的内容。这一方面我看的很快,其实说明我不太重视分类的学习。其实这是我的一个短板。特别在生活中就能体现出来,我的东西都是乱扔的找不到,电脑里的文件有的时候也会找不到,就是因为我没有养成分类的习惯。有i的时候急着找一样东西就找不到,搞的又费时间心情又不好。所以这个地方我还是要再仔细学习一下才成啊。
在应用实例里,作者提出了个便利贴进行课程开发的办法。用便利贴,把脑子里的每一个想法都写出来,课程知识点、课程形式、应用素材。每一个想法写一个便利贴,写好后找一面墙,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排序。整理后,画一张思维导图,将课程的思路整理好,就是一个课程或演讲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上去做PPT,思路会非常清楚,速度也会很快。关于这一点,是我需要实践的,因为3月的讲师首轮面试已经通过,但就是因为PPT和课程思路没有,所以一直没有进行。
人脉的管理和维护。第一就是通讯录的管理了。但最重要的是人脉间的互动。如果人跟人没有交流,没有内容,就意味着你只是有一些电话号码而已。这点倒对我有启发。手机上很多客户,但是却很少联系。
如何将一本书读到极致:1、做书摘。抄精华2、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看别人的读书笔记,看看不同的观点。3、整理思维导图。画架构,建立思路。
书中特别提到的一个办公室的收纳办法。我将其称为收纳。因为我的办公台上总是很凌乱,纸质文件、便利贴,文具到处都是,文件及产品样本厚厚的一叠,找东西也很困难。作者就建议当前工作的纸质文件可以用风琴夹和单页文件套管理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任务结束后,不用的纸质文件可以销毁,有用的资料电子化。这个曾经在《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这本书看到过。但是当时没有能理解。现在总算明白了。一些重要的文件,合同等可以放入文件柜做保存。“将这些单页文件套放在风琴夹里,用的时候拿出来,代表不同任务的文件套、文件夹放在风琴夹的不同格子里,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正在进行的任务有哪些,清晰明了,不会混乱。”
关于建立个人经验库
1、任务完成后反思。内容:目标是否达成?执行过程有否偏离目标?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实际发生了什么?
通过当前的任务,我学到了什么?
我可以采取哪些行动,立刻可以实施的有哪些?
工作任务在哪些方面可以值得改进?在下一次工作任务可以实施的有哪些?
2、任务资料的加工与组织。
3.纸质资料电子化
4、建立常用工作模板
最后一个在书中学到比较切合实际的是。阅读周记和时间日志。日记我是一直在写,但却从未回顾过。作者建议我们通过回顾上一周的日记,能发现我们在一周的时间里都将时间消耗在哪里?哪些事和人占用我们的时间比较多,就可以改进下一周的计划。
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目前也是从我需要的层面摘录出我关注的内容。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拿出来,找到这次我未发现的心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