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短枪齐开战
经常看到挤在战壕里的战士听到指挥员一声令下,然后各种武器一起开火的壮观镜头,场面煞是激烈。
有什么问题吗?
有啊。长短武器一起开火,可是各种武器的射程是不一样的。手枪的有效射程是50至100米,冲锋枪的射程是150至200米,步枪和机枪的射程是300米到800米。
一起开火,以谁的射程为准?
按照木桶原理,木桶装多少水,是由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如果想让所有武器全部发挥作用,只能以射程最短的手枪为准,那就是要等敌人冲到距离己方阵地50到100米处时再开火。
此时敌人一个冲锋就到了眼前,恐怕连子弹都用不上,只有拼刺刀的份儿了。
况且,每次都把敌人放这么近再开火,那还要远射程的步枪、机枪作甚?直接全部官兵人手一支冲锋枪不爽吗?
所以,每每看到战壕里的指挥员拿着一把小手枪点名似地击杀敌人时,我总感觉不真实。
手雷威力赛炮弹
几乎所有影视剧,都夸大了手雷的威力,而缩小了炮弹的威力。
一颗炮弹下来,只炸起一层浮土,而一颗手雷爆炸,却可以炸毁一座大楼。
现实中,虽然都是面杀伤武器,可是手雷装药量是多少,炮弹装药量是多少?谁多谁少不用我说吧,具体数值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那为什么影视剧中要夸大手雷的威力缩小炮弹的威力呢?
应该是剧情所需吧。影视剧都是要塑造人物的,炮弹一般都是从远方飞来,不是单独表现炮兵的影视剧,观众是无法知道这远远飞来的炮弹是谁放的。所以炮弹一般情况下在影视剧中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而手雷不同,很多时候他是由剧中人物甚至是主要人物投掷出来的,它身上带着塑造人物性格的使命。英雄人物既然身为英雄人物,身上带的物件自然也要威力无比,如此方显英雄人物的无所不能。想像一下,英雄人物投掷出来的手雷还没个鞭炮声光效果大,那英雄人物得有多栽面儿。
为了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就让手雷来得更猛烈些吧。
司令冲锋在一线
两军开战,是指挥官还是士兵牺牲的可能性大?当然是士兵了,士兵是要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而指挥官通常是在敌人火力延伸不到的地方坐阵指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古代战争如此,现代战争更是如此。两军对垒之后,双方将军先出来单挑,上演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只是评书中的演义,古代真实的战争都不是这个样子滴。
现在很多战争影视剧,可能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英雄气概,非要让部队最高指挥员拿着把手枪与士兵一起冲锋,甚至要冲在最前面,更有甚者,嫌手枪不过瘾,抢过士兵手中的机枪边冲边打。
也就是影视剧中这样演,真实战争中,这指挥员早牺牲一百回了。
先不说手握发烫的枪管、端着后坐力很大、装弹有限的机枪怎么冲锋,也不说敌人的子弹为什么会被指挥员的英雄气概吓得绕行。单说指挥员冲在第一线,有这个必要吗?各司其职,指挥员的任务是坐阵指挥,及时调整战术,确保战役的胜利,你冲在一线过瘾,万一牺牲了战役由谁指挥?这就好比是董事长亲自下车间与工人一起进行生产劳动,秀一下可以,当作本职工作就不妥了。
再神一些的神剧,让指挥员冲在一线还嫌不够煽情,最后一定要安排敌我双方最高指挥员在战场上面对面用冷兵器PK,一定要我方最高指挥员手刃敌酋。导演认为这样观众看着才叫过瘾,就像评书中的双方主帅单挑一样。
可是脱离了真实性的演义,再煽情也是虚假的,人是不会被虚假所打动的,至少我不会。
三辆卡车算一团
以前看战争影片,特别是大制作的战争片,总能看到黄尘滚滚的千军万马行军场面,感觉很是震撼,据说有些画面是直接调动军队来拍摄的。
是啊,否则的话上哪儿找那么多的群众演员。就算真的能找到,道具、服装、演员工资……甚至盒饭钱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观众看着爽了,投资人可是要真金白银地往外掏啊,搁谁不心疼啊。
所以,一些小制作的影视剧,特别是电视剧,能省则省,尽量少拍如行军等大场面,实在躲不过去,就用镜头视角等拍摄手法掩饰,以少当多。
通常是找两三辆卡车,或几十人的小队,沿着公路或山路过来,摄像机采用俯视角度,从斜上方向下拍摄,这样远处有没有人就拍不到了,短短的一个镜头过去,就当是行军了。
可是就过了两三辆车、几十个人,你非说是一个师团,观众脑海里无论如何也形成不了概念,只好你姑妄拍之,我姑妄观之,至于出不出戏,那就不是导演能控制得了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