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靠与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卖糊口,他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干过洗碗工,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但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
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阅读改变了在痛苦中挣扎的人。
生活的艰辛,人性的扭曲,让阿廖沙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痛苦、冷漠、无助,彼此之间互相嘲讽、挤压、漠视,对待生活不思进取,消极思想严重侵扰着人们。
年幼的阿廖沙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并没有同流合污。因为他一直有书陪伴。
有人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书籍本就是一种知识的传播,一种社会现实的揭露,一种史料的记载……
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经验的点播,是前人研究的总结。
阿廖沙在书本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觉到了生活的美好,触动了他幼小的心灵。
新的思想渗入到阿廖沙心里,他发现人活着可以有别样人生,像眼前的人这样活着,是生而痛苦的。
阅读是寂寞生活中最好的陪伴,也是无聊生活中最好的朋友。解却烦恼,更新观念。
思考成就阿廖沙别样人生
现实总是残酷的,人与人之间为了钱,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尔虞我诈,反目成仇,没有一点情分可言。
书中总是有那些美好存在,即使为了钱你争我夺,即使为了一己之私反目,却闪现人性的优点。
感觉生活有乐趣可言,美妙绝伦。
现实与书籍中生活的差距促使阿廖沙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有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书中的总是那么美好,为什么现实总是那么肮脏、落寞,现实中的人无情、冷漠。
思想徜徉在现实与书籍之间,在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中,为自己的疑问寻找答案,并产生新的疑问。
现实与理想出现差距,该如何实现在现实中实现理想呢?思考促使人不断进步,思考促使人不断地努力,思考促使人不停地在夹缝中寻找生机。
交流中细致观察、努力发现,不断成长。
独木不成林,在自己思想的圈里,不停地转,再怎么转,也只是自己,人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发现。
阿廖沙从事过各种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融入群体,和大家积极交流,看清每个人的“面目”,并在人群中找到有独立思想,有个人见解的人做深入交流,吸取有经验的人身上的优点。
一个人看起来再差也有优点,看起来再优秀也有缺点。善于交流、善于思考的人,总能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感悟
生活是一个大染缸,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每个人都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生活,有努力的,有不努力。
在生活的磨难面前,有的人迎难而上,有的人倒在了困难面前向困难屈服、潦倒、放纵。
孤独时、无助时,最好的伴侣是书籍,在书籍中看各种各样的人如何面对困难,会让人找到坚强的种子,会发现破译困难的密码。阅读开拓眼界,净化灵魂,促进成长。
细致地观察、精心地思考,促使思维活跃,让眼中的一切都在不变中变化起来。任何事情、任何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思维敏捷总能找到变化的点。
交流是一种思想促动,是一种精神交往。交往中可以看见人性的光辉与扭曲,黑暗面前警醒自己,危难之中也许可以自救。
人生就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住地交流中实现成长,实现自我救赎,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