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承载的一大功能当是语言文字教育,书面语力求规范,要求准确简明得体,口头语也提倡文明典雅符合交际要求。然而,而今青少年似乎更喜欢“俗”语言。
电梯口,两个初二女生聊天,“傻x”“牛x”不绝口,旁边大叔摇头叹气。据了解,俩女生都是名校学生,也算书香门第之家。教室里,一男生迟到,问他原因,很大声回答,“拉屎去了”,注意,是17岁的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说的。
这一切不由得让人思考: 中文之美去了哪里?受网络快餐文化影响,青少年已经没有耐心去阅读,有的学生直言看到长篇文字就犯困,传统教育中鉴赏遇到了现实的难题。而现今的教育也似乎趋向概括提炼信息,更重视广博的阅读。70后生人如今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感叹不知怎么教他们,以前可能要半年学习的拼音与“人口手”“上中下”等,小学可能一个月甚至不到就学完。更不排除有家长在孩子幼儿园时就送到外面机构提前学完了。结果如何,不言自明。
在这种背景下,试问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直接来一句“卧槽,这么多鸟!”会换来同伴们更多共鸣吧。
当然,语言不是不可以不俗,街头俚语也是民俗文化的结晶。俩人吵架,如果还文绉绉的,也有迂腐书蠹之嫌。孔老夫子看到他的学生偷懒撒谎不成器,也会大骂他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也。
然而,青少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以“俗”为乐,以“粗”为荣却不可取。每个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系统,00后如果喜欢互怼,大可以在同伴之间嬉笑怒骂,却不适合跟长辈说。有着私密关系的小团体可以逞口舌之快,却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口无遮拦。
语言是通往外界的形象名片,如果俊男美女外在玉树临风,温婉可人,一张口却粗俗不堪,只怕也让人觉得面目可憎了吧!现代人不仅强调智商,更在意情商。而语言是情商高低的一大表现。情商高者懂得体察人意,语言如和风细雨,让人聆之悦耳,思之如沐春风。
董卿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一个00后男孩说,如果董卿跟他差不多大,一定要追她。董卿的语言就是一首诗,一张口给人锦绣山河之美好。尽管不知道生活中的她会用怎样的语言,然而可以在她举手投足间得到了答案。
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语言归根结底与教养有关。一个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懂得怎样用好口头语言,做到文明用语,不以不俗为然。(绝对原创,杜绝抄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