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忙完自己的功课,就把儿子跟我聊的关于同学的事情写一下,我觉得这件事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让我们感觉一下关于教育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进步,也在于每个人能不能站在多个角度去看问题,而不仅仅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有时候,旁观者清,几句话可能就把问题分析出来了,再一经劝说,情绪就像空中的云变化了。
写完后我发给儿子,他先给我点个赞,这是对我把事情写出来的肯定,然后,说了一句有错字就没有下文了。他意识不到这种交流会很低效,如果他把有错的地方圈出来,这样就会直接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这样说个大概的情况,不说具体的。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如果不改掉,就会变成说空话的毛病。
说空话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而很难被发觉的,比如,我们读书会分享的时候,有朋友会说我自己有很多毛病,或者说我有很多感悟,但一句概括的话之后就再无后续内容了,如果再追问一下,那头转一圈,眼神飘落他处,想了半天却也是在诸多之中说不出其一。我知道那是一种随口而出的话语,经不起追问的,一追问就会无着落了。但我们都学会了追问,也就是有了对说空话的警觉,只要相似的话出现,一种下意识的追问就会跟上。这种情境想想就很有意思。
在我跟老师学习的最初三年,他强调的内容之一就是不要说空话,那时候真是意识不到什么叫说空话,每每觉得自己说得很有内容,却在老师的追问下,无法具体回答。有时候,急得汗流浃背,那是一种逼自己到死角,退无可退不得不面对的境地。
三年的时间中,在一次次被点中说空话的时候汗湿衣衫,才有了一种警觉之心,自己说出来之后就意识到了这是空话,然后即时调整。有了这种训练,我发现很多时候的空话也是一种情绪,或是赞美的或是懊悔的或是气恼的,只是一时情绪,一旦警觉,就会回到事情本身,情绪也就消失不见了。
比如说,我觉得谁谁很讨厌,谁谁这个人很好,这是生活中常有的话题,但一具体来看,反应出来的情况可能又会是自己小肚鸡肠或是小题大做。
有了这份警觉之心,既能看清自己的思维运作模式,对他人的思维波动也能够清晰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