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2-12-31 21:24 被阅读0次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其次,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是捏土。埴,是黏土。造作陶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内外畅达而无阻碍。

    三十根辐条插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智慧高的人眼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你认为它没用的是你的看法,你没有看见它的用处。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没有谁是应该抛弃的,不要老骂自己儿女无用啊,只是他没有按你期待的那个用处而已,他在他自己想的那个方面有他自己的用处!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按照道的角度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没用的!对垃圾你如能合理分类都能化废为宝。你看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我们何至于老讽刺别人,老认为自己很有用,别人无用,老认为自己儿女和别人比都是邻家的、别人的孩子是好的,哪能这样?

    有无的事例(给予空间):

    1.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能事无巨细地管他吗?比如教孩子吃饭,家长说先吃茄子,孩子就吃口茄子;家长说再来口肉,孩子就吃口肉……家长要是这么管孩子,孩子恐怕就不会吃饭了。所以我们要留出空间来,摆好饭菜,告诉孩子自己吃,当看到孩子有问题时,指出来就可以了。

    2.孩子看书,您也得给他留空间,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而不应该是您给孩子安排看什么书。否则,孩子一点儿主观能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将来他都不知道自己该喜欢什么,没有一点儿乐趣,他会愿意学习吗?不会的。所以,留出空间来多么重要啊!

    3.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跟女朋友分手了。为什么呢?他说跟女朋友在一起太累了,她每

    天随时查问自己在干什么:九点在干啥,十点在干啥,十二点在干啥……跟谁聚会,在哪儿聚会,而且要看聚会的合影……女朋友要知道他的全部情况。这小伙子觉得每天必须什么都汇报,活得非常痛苦,生活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分手了。

    女孩儿不喜欢他吗?女孩儿喜欢他,但是她不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喜欢,不给人留空间,攥得紧紧的。有一句比较有哲理的话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松一点儿,留出点儿空间,反而不会流失得那么多。

    有无的事例(如何运用无的可贵)

    1.诸葛亮空城计

    《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曾将给司马懿摆了一道空城计。事情是这样的:

    诸葛亮由于错用了马谡,因而失掉战略要地一街亭。魏军统帅司马懿乘势率领 15 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浩浩荡荡杀来。

    当时,跟随在诸葛亮身边的只有一班文官,没有大将,所带领的军队也只有五千,其中的一半还运粮草去了。所以城中只剩下了 2500 名士兵。众人听说司马懿大军前来的消息后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一番后,对众人说道:“大家不必惊慌,我略施小计,便可让司马懿退兵。”于是,诸葛亮传下命令,将所有的旌旗都收起来,士兵立在原地不动,若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者,格杀勿论。又让士兵们将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上面派了 20 名士兵扮作老百姓的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则身披鹤氅,头戴高高的纶巾,让两个小书童带着一张琴来到城上的敌楼前,凭栏而坐。诸葛亮命一小童燃起香,自己则悠闲自得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来到城下了,看到这种气势后,都不敢轻举妄动,就急忙返回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听了之后,笑着说道:“这不可能吧?”于是下令让大军停下,然后自己飞马到前面去查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到诸葛亮正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着琴。左右各有一个书童,左边的书童,手捧宝剑;右边的书童,手中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二十左右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着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见此景,疑惑不已,就回到中军,让后军变作前军,前军变作后军撤退了。司马懿的二子司马昭问道:“我认为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兵,所以才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何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向谨慎,从不冒险。现在他城门大开,里面肯定有埋伏,我军要是进去了,就中他的计了。还是赶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就都退了回去。事后,人们问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安排。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来的是司马昭和曹操,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到,诸葛亮确实是“以无为有”的大师。

    事例2:

    大瓢无用可泛舟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一个大瓢无用的故事:

    一次,惠施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一粒非常大的葫芦种子,我就把它种到土里。没想到,后来长出来的的葫芦太大了,里面竟然能存放五石粮食。我本想用它来盛水,可是它的皮太脆,承受不了那么多水的重量;我把它剖开当瓢使用,可是它实在太大,没有任何水缸能够容纳它。它体积太大,已经大到了无所适用的程度,所以我一气之下,把它给砸碎了。”

    庄子听完笑了笑说:“依我之见,并不是瓢大无用,而是您不懂得如何来使用。您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宋国有一个人,善于配制一种防止手裂的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技能,所以他家世代都从事漂洗纱絮的工作。后来,有一位从南方来的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想花百金来买他的药方,他和家族成员聚在一起商量这件事。大家都说:'我们家族世代从事漂洗纱絮的工作,一年下来最多也不过挣几方金子。现在只要出卖这个药方就能得到百方金子,这样的好机会怎能错过呢?”于是他们就把药方卖给了这位南方客人。这位客人把这个药方献给了吴国的国君。后来,吴国跟越国进行水战,吴国军队用了这个方子配的药,涂在士兵的手上防止冻裂,而越国的将士却经不起水打风吹,个个双手肿胀,皮肤开裂,难以握住兵器,结果被吴军打得大败,最后只得向吴国求降,并且割让了土地。同是一种药方,它作为一种不裂手的药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可是,一种人用这种药物漂洗纱絮,而另一种人则用它开疆拓土。这完全是在使用方法上的区别呀!

    本来一个小东西只能在家里用,现在却派上大用场了。这意思不是很明确吗?庄子说药方是同样的,有人用它获得封赏,有人却只干些小事,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惠子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你怎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却反过来担心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你真是心窍不通啊!惠子老说庄子大而无当,而庄子就说惠子不懂得用大的东西,更不懂无用之用。

    留出空间是一门艺术。我们往往太在意“有”了,我们去占有,去拥有,去作为,而忘记了“无”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心里满满当当全都是自己的东西的时候,那你什么东西都进入不了,讲什么东西都白费。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苏格拉底,有一天来了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要跟你学习。老师问都会什么呢?这学生讲自己这会那会都会,苏格拉底说我可以教你,但是你得交两份学费。这学生说为什么。苏格拉底说第一份学费,我得先把你脑子乱七八糟的满满当当的东西给清除掉,这很费时间的。第二份才是我来教你。如果我们脑子里边心里边全都满满当当,都是自己东西.虚不了静不下来。再好的思想,再好的智慧,也是无也是没有也是空。你进入不了我们的大脑,进入不了我们的心里。把自己心里放空,让自己保持这样的一种虚心的宁静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看得见别人的长处,学得到别人的优点,了解大道思想与智慧。

    心空的更大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和天之道接近。很多修炼的人认为,当彻底放空自己的时候,才有能力接触外边从上而下运送的能量。好多静坐禅修的人,坐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什么都不想,但是他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这就是他

    放空自己以后,有另外一些信息进入他头脑里。

    工作之余禅修一会儿,结果他的灵感比别人更多,精力更充沛,而且灵感是那种您意象不到的。我们的人生如果能进入这种心空的状态,那么工作和生活都会改善的。

    比如做领导的,如果能够随时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那么他可能接受到新的趋势和新的方向。

    而有些领导则是满的状态,他们的态度是这样的:我年龄这么大了,已经有这么多经验、这么高的成就了,还学习那些东西干什么?实际上这样的人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很容易落伍。可能刚开始他们做得非常好,但是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这就是所有了,再想变化也变化不了了,格局就在这儿了。

    很多企业因为跟不上这种发展,很快就被抛到了后边。那怎么才能适应形势呢?您要保持一种虚空的、学习的状态。老子讲,所有的器具都是如此,像坛子罐子什么的都如此,如果把它们做成实心的,这东西就没法用了;正因为它外边是有的,里边是空的,这才能用。我们如果能保持一种“无”的、虚空的状态,把“有”和“无”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有进步。

    其实人生各个阶段都有这种“有”和“无”的关系。比如李安导演,他从学校毕业以后,曾经在家里待了几年,他在家不断地写剧本,不断地构思。大约六年的时间,全是太太出去赚钱。最后他拍出来的电影,举世闻名。您看他在家里那个阶段是“无”的阶段;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无”,那他可能就没有今天这个成就了。

    人要刻意给自己留出“无”来,人生的积淀阶段非常关键,积淀得越久,酿的酒越香,您最后做的事可能越精彩。所以,您看人生阶段也是这样,“有”和“无”是相伴相生的。

    觉得人要刻意给自己留出“空”来,留出“无”来,比如某段时间休息一下,放慢工作节奏,去思考,去阅读,等等,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段时间内停一下,思考思考,沉淀沉淀,再往前走,才能有进步。否则,一直急于赶路,低质量地赶到八十岁,到整个“游戏”结束,那就太可惜了。

    “用”是使用的意思。刀本身锋利,这是“利”;用锋利的刀去切菜,这就是“用”了。所以“利”和“用”是不一样的。“利”指物体呈现出来的本质特性,而您拿它这特性去做事,就是“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dz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