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抓住用户的情感需求,找到与读者的共鸣点呢?
梁宁老师讲产品的包括痛点、痒点和爽点。痛点是击中用户的恐惧,爽点是对用户需求的即时满足,痒点是满足用户想象中的自我。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从痛点、爽点和痒点的角度来满足用户的情感诉求,打造自己的魔力产品。简单说,能让你主动在朋友圈里面晒的产品,就是满足了你的情感诉求。
shocked idea.jpg
释若在《写作公式》中也说出来这三点,想要写出引起读者共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写:痛点、痒点和爽点。
痛点:躲不过去的难题,不解决会坐立不安。
比如:“一件不容易办的任务拖延久了,内心会越来越焦急”“985高校研究生跳楼自杀,培养孩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知道‘。阿迪达斯有个“这就是我”系列广告。很多年轻消费者经常被人指责太傲慢、太浮夸、太幼稚等等,所以阿迪达斯直接在广告里支持他们说:“太不巧,这就是我”傲气!你看,找到尴尬点,代表年轻人反击。 挖到痛点就是要找到能够暴露人性弱点的事情,比如:偷懒、焦虑、贪婪、 贪婪、幻想、肥胖、好色 、自我极端高估和低估,嫉妒等等, 找到痛点,然后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就会得到读者的认同。
痒点:引导你发现需要,给读者种草
本来读者没那么需要,但经你的文章一介绍,会变得特别想要,很向往。方法:在文章中告诉读者,他们可以得到什么,或是即将失去什么。比如我昨天买的一个小三千的主动降噪耳机,就因为一个文案“ ***喧闹的世界里带上它,瞬间便切换到另外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只有自己和心情”好酷啊,痒不痒?买不买?文章也看也转了,中草剁手毫不犹豫。这种文章有魔力,文章会告诉你那里痒,你需要什么。再举个例子,老罗英语培训当年有一个知名广告说,人民币一块钱现在还能买些什么?然后给了几个选择,一头蒜,一个打火机,一张报纸等等。人们本来就痛恨通货膨胀,看到广告更有了深刻的共鸣。然后广告最后一句是,或者一块钱,你也可以来老罗英语培训听八次课。这让人们对课程的价格产生了好感,用户会觉得很值,可以试试看。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你能把这些不合理现象指出来,并且帮助用户批判、惩罚这些不合理,会让用户对你产生更多的信任感。
爽点:不痛,不解决没关系,但解决了会感觉很爽。
写到读者的需求上了,那就是杀手锏。写文章之前就要先明确:自己写的这篇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利益。只有写和读者核心利益有关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咪蒙的文章《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大骂那些整天求人帮忙然后还不满的人,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骂得爽。类似的这类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朋友借钱不还、室友太烦人、司机没礼貌、上司太苛刻,个别老年人卖老让座等等。太多的道德绑架,让我们无暇也无奈,有时候根本分不清是不是被绑架了,无法区分幻想和实际体验的,虽然憋屈但也忍了。 接帮用户反击这些行为,会让他们产生实际体验了一把的愉悦,就会对你产生了共鸣和好感。
提出痛点、痒点和爽点,让读者动心或心动,然后兜售方案实现目的,这是新媒体赤裸裸的三种技法。虽然有用,但是新时代的读者也越来越聪明,这种技法其实越来越没有效果,一旦被读者看穿,气氛会立马尴尬。
文字共鸣核心:画面感
其实天下武功唯无招胜有招,当行文无为不设限那么你就没有漏洞。无论那种技法,核心是读者,让读者看文章的时候有画面感,你就能打动读者。
我们不太关心事的真实意义,但要是它有视觉感,就更容易唤起我们的感情。比如当年伊拉克战争的时候,美国媒体不断报道说“数千美国士兵死亡”,但是美国公众对这些数字没啥感觉。后来有位记者报道“数千妻子失去丈夫,数千儿女没有了爸爸”凄惨一下就能出画面。
比如征婚启事,一位男士是这样写的:我在为孩子寻找母亲,为孙儿寻找奶奶,所以希望你少而美丽,中而强干,老而慈祥;我出差的时候,你能为我收拾行李,这样当我在异地他乡,打开箱子就能想起你;咱们爸妈年纪都大了,应该常去看他们,如果我忙糊涂了,你会记得提醒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进入婚姻,并经营好它。听完以后,你是不是就像看到了,这位男士未来的生活画面?如果你是一位女士,会不会就被这个文案打动了,发出一封应征信呢? 实际上,这位男士的意思是,我希望我的妻子长得漂亮还能干、对我父母好、我出差的时候能给我收拾行李,能尽快结婚。要是这么写,你还会被打动吗?
不要让我直接看到月亮,而让我看到玻璃碎片上的反光。 ——契科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