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闺蜜小程打电话向我抱怨她老公,一周只有周天才有时间和她打一通电话,她发短信也半天不回,这种状况持续了快一年,导致她爱的极度没有安全感。
小程委屈道,当初恋爱的时候,正是看中了男友细心体贴的一面,才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毅然绝然的选择了他。
我问小程是不是觉得男友性格和她是“互补”的,所以才会义无反顾决定爱下去。小程承认,男友的细心体贴刚好对应她的大大咧咧,急性子的小程和慢性子的男友刚好对上眼,索性一拍即合,便朝着婚姻的方向迈进了。
小程点头表示默许,她没有想到自己“精心挑选”的携手一生的伴侣,婚前婚后完全变得越来越陌生了,早已不是初识时候的那份温情了。 我静静的听着小程情绪激动的倾诉着她婚姻生活的种种不幸,并安慰她放下成见与男友认真去谈一谈。
我眼里的婚姻就是:你带着你的故事,我带着我的故事,然后我们一起去创造属于我们共同的故事。我们头脑里“理想的伴侣”只是我们想当然的投射到一个人身上的影子罢了,如果我们一味的去比较,失望感也便接踵而至。
比如说: 假若我们看到了对方节俭的生活品德的同时,也要看到他奢靡的一面。享乐的生活也是创造万花筒般的世界的动力嘛,“优势力量”和“劣势力量”就像是一面硬币的两面,我想最无私的爱情便是你的一切我都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社会的大多数现状是人们在选择异性伴侣的时候往往心动于那些与自己性格互补的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渴望那些同自己不一样存在的人,我们欣赏那些敢做自己都不敢做的事情的人。哪怕我们的意识里想要拒这样的人于千里之外,但潜意识会驱动着我们去找寻这些让我们产生新鲜感的人。
这是源自生命最初的渴望,追求新鲜感是人类基因里自然带来的欲望。可怕的是往往我们越讨厌那些胆大妄为、无理取闹的人,就越发现周围全是这样的人。
童年时期的我们,潜移默化的会对父母所给予关注和爱的行为进行继承和弘扬,对那些父母所厌恶、甚至打骂的行为而衍生出来的情绪悄悄藏在潜意识里,但我们的细胞却记录着那份渴望与期盼。所以我们在寻找异性伴侣时往往偏爱于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也可以说钟情于那些比我们果断、勇敢、自信的人。
爱情世界里最纠结的问题是:付出和索取的不对等。这也恰恰是婚姻关系里最频繁的矛盾所在,一个只懂得一味索取的人,他的原生家庭里必定是有一个全心全意付出的人。因为对这个人来说向父母索取时才会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一旦对父母付出了,父母则会变得焦虑,他便不是听话的好孩子了。
相反的是一个只懂得一味付出的人,从小就包揽起了家里的一切事务,甚至做起了父母的父母。“小大人”的角色让她赢得了父母和周围其他人的夸奖和肯定,所以渐渐的便习惯了付出模式,因为她知道不付出就会遭遇惩罚和伤害。所以在她的内心住了一个想要索取的小孩。
小程便是这样全心全意付出的女孩子,所以潜意识替她选择了一个与她不同的人,可渐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她开始厌倦了。
我想小程的男友从小生活的环境是家里的“掌上宝”,“重男轻女”的观念决定了他在家里是习惯索取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自会被安排妥当。
这两个人都渴望着对方是生命中互补的那个人,因为不同所以产生美,相处久了,厌烦感与日俱增,就努力想把对方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这才是婚姻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适当索取,适当付出,你放下你的故事,我放下我的故事,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接纳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允许自我体系里有另一方的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