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边塞诗有两千余首,我们知道的边塞诗人也有很多,比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等。
边塞诗分为《塞上曲》和《塞下曲》
如戴叔伦的《塞上曲》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如李白著名的《塞下曲》、卢纶的《塞下曲》
还有《出塞》,如王昌龄著名的《出塞》,杜甫的《前出塞》,还有徐锡麟的这首《出塞》
塞上曲和塞下曲的区别,塞指的是边塞、边关,一般认为塞上即边关外,塞下即边关内。塞内、塞外是唐以后的叫法,泛指长城内、外。
为什么在唐朝,边塞诗会发展的如此繁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唐代的很多文人投笔从戎、出塞参战、建功立业的心情和愿望。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生入玉门关”是定远侯班超的一个典故。班超是东汉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汉书的作者)、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这个典故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指摘。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心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情况来看,有点不近人情了。知道了这个典故,这首诗的意思迎刃而解。
1100年以后的清代末期,反清革命家徐锡麟写了一首《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
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对清朝统治者的蔑称
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马革裹尸”的典故,说的是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他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率兵平定了边境动乱,威震南方,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伏波将军。他说过:好男儿战死在边疆荒野,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
这两首跨越千余年时空的边塞诗,同样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同样的视死如归!今天再读起来,同样的英雄气驰骋纵横,同样的荡气回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