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复习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人在一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的研究。人在一生的发展的过程中,从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一直到成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任务。
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的发展,基本上对应着从出生,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的思维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没有自我意识向自我概念的成熟不断发展,从低社会化向高社会化发展,还要平衡个性化和社会化之间矛盾。
发展心理学也有不同流派的观点,而比较常见的是精神分析流派的艾里克森的关于人的一生发展的理论。
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个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
- 在婴儿期,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在儿童初期需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
- 在学前期,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 在学龄期,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 在青年期,要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
- 在成年初期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 在成年中期要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
- 在成年晚期要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这个理论也基本是我们现在对于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的理论基础。有趣的是,现实生活常常并没有按照人的发展阶段给他们设定一个合适的成长轨道。
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发展路径是:
- 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各种才艺;
- 在小学到中学不断平衡学业和才艺学习,减少才艺学习,增加学业的投入时间;
- 到了高中毕业,很多人在报志愿的时候两眼一抹黑,难以综合考虑自己的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虽然考上了一所大学,继续读了四年书,但在毕业的时候发现完全不知道社会这套系统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 于是很多人只能在大学毕业之后重新开始社会技能的学习和适应。
很明显这样的发展路径跟人的成长阶段的诉求有时是有冲突的。
- 在需要获得自主和主动感的阶段,被强制学习才艺;
- 在需要克服自卑感的时候被卷入了残酷的学业排名竞争;
- 在需要获得自我同一感的阶段被要求要心无杂念一心考大学;
- 在需要获得亲密感的时候完全没有相应的技能却又被要求结婚生孩子;
- 在需要避免停滞感的阶段要考虑供车供房供孩子;
- 最后难以避免的结局就是在老年的时候产生了失望和厌倦感。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一个阶段的问题,我们就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虽然现实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但无可避免的是在进入下一阶段后,还需要补足上一个阶段,或者上上个阶段没有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会有巨婴?
最近由于武志红的新书《巨婴国》的上市,巨婴这个词变得流行起来。即使他不是那么科学的概念,但也算是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行为特征的人群做了总结。这些人
- 脾气容易失控
- 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
- 自我中心性
这些特征我们都能够在人的发展阶段的早期找到相应的描述。也很容易联想到这些没有跨越过他们应有的发展阶段的人,虽然身体无可避免地不断发育成熟,但心理永远地滞留在了婴儿时期,或者说发展阶段的早期。
我们很容易看到那些在成长的路上一路被别人裹挟带着跑的人在进入社会后的模式:
在大学毕业没多久,就被家里催促着买房、结婚,家里攒了一笔首付的钱,这些年轻人就开始背负着债务开始了自己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债务生活也许需要持续20~30年,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要如何为自己的目标设计行动方案。他们被眼前的各种短期内紧急的事情占用了自己绝大多数的思考的时间。为了逃避压力,他们可能会沉溺于游戏、娱乐、消遣,同时又伴随着浓浓的知识焦虑。我不知道他们是属于有钱没钱,但一定活得很麻木。同样,他们也不知道应该如何为自己的下一代规划人生,要么觉得大家都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要不就是干脆置之不理。最终,家庭和工作都难以获得成长和增值。
我其实很感慨这样的人生,他们没有获得人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应有的成长。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就停止了成长,无法跨越自己发展的阶段,最终随着游戏难度的不断增加,彻底地迷失自己,在社会里随波逐流。他们所拥有的只有人类原始的喜怒哀乐,却无法获得必要的心理上的成长。
个人成长到底是什么成长?
说了那么多成长,到底心理成长是什么呢?从我的角度看来,心理成长很大程度上是认知的成长。而认知,指的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力,总结概念的能力。我们能够通过概念的不断抽象和完善,从具象的思维达到抽象逻辑思维,然后将抽象出来的逻辑概念再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我理解的认知成长,其实就是通过自己认知系统的发展不断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当我们失去了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位的能力,我们就不知道自己能去哪,怎么去。认知系统就像一个地图软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什么位置。我们知道自己身处的社会层级,知道自己的能力结构,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知道社会在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往这些方向发展的理由。
有的人天生就很敏感,能够敏锐地察觉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也有很强的行动力去执行,于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有些人并没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例如我,就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拓展自己思维的边界,让自己更多地获知这个社会的地图和自己的定位,才知道怎样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研究执行的方法和进行切实的行动。
因此,个体的成长其实就是认知系统不断完善的成长。我们拥有一套不断更新的地图,具有准确的定位能力,这样在与他人的协作中,自然容易获得领导力,因为我有地图呀,我知道怎么去我们的目的地呀,我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有食物呀。这也是未来商业竞争中的优势和竞争的本质。
大家都是在商业文明的荒野中求生。如果有好的目标和方案,找到合适的队友,必然能够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这也是企业不死,团队不死的根本原因。
我对自己成长的复盘。以及目前我所处的阶段。
我觉得我获得最大成长的阶段应该是最近的半年多。
半年前,我认为自己仍属于“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状态。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将这些概念很好地串联起来,虽然在一些局部能够有清晰的图景,但是这个远方的图景与我眼前的关系依然处在迷雾之中。因而有各种迷茫和焦虑,无法超越自己的自卑。
阅读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帮助我把以前拥有的概念串联起来以后,我获得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图。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克服了属于学龄期形成的自卑感,获得了应有的勤奋感,补足过了过去缺失的发展阶段,将自己的发展阶段追上了自己的实际年龄。当克服了自己发展阶段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自然就开始对生活、对工作产生了应有的控制感。与此同时,也在为自己进入中年阶段做好了准备,开始着手追求创生感,避免自己的人生陷入停滞。不管是创作文字,创作产品,还是创造后代,我觉得我都有能力完成。
在大学毕业后,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和摸索应对自己的自卑。虽然从未停止学习,但我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庆幸自己在青年的末期解决了这个问题,未来可以好好地愉快地顺着自己的发展阶段前进。
结论
我们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都与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我目前获得了相对满足的完善感,同时这种阶段性的完善感是我应对下一阶段的良好的基石。
以我现在的理解,一个进入中年的成熟个体,应该是能够学会很好地选择理性和感性去应对问题。
就像最近看第四季的《奇葩说》,看蔡康永和罗振宇在对辩题的分析上,罗胖就会用诉诸理性的方式去将问题做很好的分解和阐述,最终落实到行动的方法论层面。而康永哥作为对立的一方,很多时候是从感性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解读,最终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虽然辩论本事有立场和策略之分,但我觉得我开始更欣赏有目标、有方法、有行动的解读世界的方式了。
我认为,目标、方法、行动是30岁之后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因为我们都能借助这样的方式,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