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努力付出”也会有错?当然啦。

“努力付出”也会有错?当然啦。

作者: 飞鱼爱自由 | 来源:发表于2017-09-21 00:56 被阅读0次

    (一)

    《唐国史补》里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名字叫“故囚报李勉”。

    故事是这样滴......

    一个叫李勉的人,曾在开封为官,主要负责监狱管理,犯人加刑减刑等业务。

    这位李大人呢,是个乐善好施、心怀慈悲的人民公仆。

    狱中有个死囚,临死之前,一把鼻子一把泪地哀求李大人能网开一面。

    李勉就善心大发,冒着自己被革职双轨的风险,放了这个死囚。

    数年后,李勉路过河北,偶遇此囚犯。

    囚犯欣喜不已,就回家与妻子商量如何报答恩公。

    故事的高潮来了:

    该囚犯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

    妻曰:“偿缣千匹可乎?”

    曰:“未也。”

    妻曰:“二千匹可乎?”

    亦曰:“未也。”

    妻曰:“若此,不如杀之。”......

    这个故事读到这里的时候,令我感到毛骨悚然,脊背发凉。

    一千匹丝帛不足以报恩,二千匹丝帛亦不足以报恩;对不能回报之恩,唯有“杀之”来回报,着实令人惊诧。

    想必,李勉李大人是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仁慈付出会带来杀身之祸吧。

    (二)

    此结局之意外,以及“人性之恶”的显露,颇有“欧.亨利”风范。

    木心先生在其散文集《素履之往》中把该囚犯之妻称为“唐代的麦克白夫人”,并评价这个故事,“实在是够莎士比亚水准,按表现妇人心理的深度而言,质之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亦必惊叹不已。”

    故事听起来很恐怖,也很极端,但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

    斗米恩,升米仇。

    “给予”也是讲求方法,讲求智慧的。

    付出的太过量,以至于成为被付出者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会让被付出者产生内疚感,绑缚感,会选择逃离“付出者”甚至是毁灭关系。

    它揭示了在关系中,施与受的平衡很重要。

    李勉如果能够洞察人心,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救命之恩”会带来双方关系“施与受”的不平衡,此时此刻,远离此关系,或主动让对方有回报机会,方为上上之策。

    慷慨的付出,欣然的接纳,方能带来关系的自然流动。

    太多的人习惯了“慷慨的付出”,忽略了“欣然的接纳”和“给对方回报的机会”对关系的重要意义。

    (三)

    一段关系要能走向正向流动和让爱增长,其中一个秘诀就是要遵从“平衡法则”。

    平衡是指施与受的平衡。

    施与受是对等的,在关系中的平衡法则,并不是讲求对等和公平,而是借“制造施与受之间的一小点差别”来推动关系的流动和增长。

    以前的我是一个习惯性付出的人,给予的时候很慷慨,但接纳的时候却不“欣然”。

    由于从小接受了“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教育,我总是愿意施予别人帮助,自己的事,则尽量自己解决。

    甚至请客吃饭,都尽量抢着付账。

    两年前的有一天,我的一位好朋友给我说“你总是那么客气,让我感觉很有距离感。”

    这番真诚的话令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原来,我无意识的“过度付出”,反而成为了关系走向更加亲密的阻碍。

    慢慢地,我开始注意到关系中“施与受”的平衡,在付出的同时,给予对方回报的机会,欣然的接受,真诚的感谢。

    这样做的结果是:支持系统更加稳定,自己和家人及朋友也都感觉更舒适、更亲密。

    (四)

    为什么“被施与方”会有远离“施与方”的倾向呢?

    被过度付出的那一方,在接受别人的付出时,内心总有一点点的不好意思,不想平白受别人的恩惠,这大概是一种愧疚感。

    要消除这种内心不舒服的感觉,就需要相对同等的回馈对方。

    回馈,仿佛是在说“我也是有价值的,不是只会索取的自私者”,从而“受”的那一方不再有被捆绑的被束缚感。

    如果没能同等的回馈“施予者”,“受”的这一方会感到难以跟“施予者”相处,从而会产生逃离感,最终以不同的方式来结束这个不平衡的互动关系。

    这解释了,朋友关系中,如果有一方是付出感过重,不懂得“欣然的接纳”,不懂得接受对方回报甚至刻意制造回报机会的话,另一方会产生压力感,从而关系反而会疏远甚至破裂。

    其中的“度”非常微妙,拿捏得当需要觉察和智慧。

    这也解释了,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付出的妻子,对丈夫过度给予,直至丧失自我,甚至把自己变成丈夫的“妈妈”时,反而会让丈夫产生“被吞噬感”和“无价值感”,从而让关系走向疏离和破裂。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悲剧的结果,“圣母”+“渣男”的组合就是在这样的失衡中应运而生。

    (五)

    过度付出,打破了关系中的平衡,影响了关系的自然流动和正向发展。

    朋友关系和亲密关系中的“过度付出者”,在讨伐对方的“忘恩负义”时,需要注意的就是问问自己,是否让“施“与“受”不小心失了衡;

    过度付出的“施与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己的“无意识付出”,是否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清白感,从而无意中满足了自己高高在上的道德优越感。

    过度付出的“施与者”,还需要觉察自己是否顺从了自己的无意识本能,不小心形成了“照顾者”--“控制者”--“受害者”的微妙转化。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小王子》一书中,有一段出自狐狸的话,说出了关系中彼此付出,健康流动的重要性:

    “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样没什么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

    (六)

    恰当的给予,是门学问。

    欣然的接纳,需要智慧。

    达.芬奇有个爱的公式:知与爱成正比。

    这个公式是适用于所有的关系的。

    知的越多,爱的越多。

    秩序不可颠倒:必先知。

    无知的给予,不是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努力付出”也会有错?当然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ka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