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篇,今天回归主线。重点讲曾亲历的变排产优化专项。该项目核心是解决前文提及的计划预排问题。
回顾项目源头,初定为变FIS深化专项,核心是基于整个事业部信息化覆盖程度,识别变产线率低,制程不可视。为了提升信息化程度,特筹备该专项。
此项目从设想到立项,耗时3月之久。是为数不多的亲自到现场调研过的项目,识别急单/标机BOM专题(急单标识、标机BOM细化-增本次BOM)、模具专题(EAM、TPM,模具的出入库、维保)、计划排程专题(整合排产、进度可视)、生产专题(半成品可视、扫码报工)。
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前期思路不清晰,识别的问题大而空无落脚点,后经Z导师指导, 专会确认范围,结合事业部整体规划,缩小为变排产优化。
以此为切入,展开调研,存在线下多(计划手工导、排产工具缺-Excel)、效率低(数据表10张、操作步骤20+,每天5H+)、断点多(图号、模具不可视,大量线下人工对接、复核),问题同上篇类似。
至此,项目方向明确,主推变排产优化平台,再次细化,锁定图号、模具、半成品排产、复核检讨四大专题,实现模具-图号一键关联,排产线下→线上,支撑快速排产。
1、图号专题:原查询BOM获取半成品、物料描述及图号,Excel线下登记,易错漏。后按订单,系统抓取Bom信息,自动带出半成品线圈图号信息;
2、模具专题:原按图号找模具,手工登记,再线下确认模具状态,不可视。后系统模具台账植入,实现产能、状态信息可视,系统关联产能负荷及已排信息,支撑排产。
以上2专题,核心是排产要素的可视,通过3张数据表,实现数据互联,线下转线上,降差错。这让我想起后来Z导师在分享IT底层逻辑时讲过,IT就是基础数据的互调,抽取不同数据表的数据,组成新的数据表。
3、半成品排产专题:原半成品人工排产,人工查询模具、图号信息,再根据半成品倒排成品,复杂度高。后建立排产平台,支撑半成品线上排产,按产能、排产规则自动输出预排日期,按标准生产周期,倒排成品计划;
4、复核检讨:原产能不可视,线下管控,复杂度高。后排产日历系统创建,按模具展示排产负荷,超负荷系统提醒。
后项目上线后,业务评价不错,对比前期的表排产平台、开排产平台,这里有几个变革点,也是于LTC流程中计划节点的尝试,核心包括:
1、实现系统互联:通过CRM抓取订单基础信息(急单);通过PLM抓取图号信息,半成品与成品进行关联绑定;
2、重视数据治理:该项目的基础数据表主要有4个,分别是图号、模具、排产日历、产能信息,分别梳理了模具-图号关联表,图号-产能关联表、产品-产能关联表,作为辅助排产的支撑;
3、菜单灵活下钻:模具、日历信息既可以在基础数据表维护,也可在排产平台单击维护,再关联进基础数据表;排产日历既可以月初统一维护,过程中也可以灵活变动调整;
4、要素齐套检讨:半成品(本体、低压、高压)进度按完工齐套检讨,模具状态自动关联可视,减少人工复核;
5、多模式支持:根据4排产场景(智能均衡-考虑模具、产能、要货信息排产;按模平均-根据模具日产能平均排产;按模均衡-按要货,根据模具产能、在制信息均衡排产;按模最短-根据模具产能,最快排产),支持计划的顺排和倒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