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中旬,往终南山下我道家师父处学习。临近初冬,山脚下尤寒湿冷,我和师父一人捧一杯热茶,各围坐方桌一侧,我喝热茶暖身,师父则不急不缓地讲他学习《论语》的心得。
师父十五岁,抑或是十七岁时,受电影《少林寺》影响,远走他乡,学习功夫。辗转多处,拜师百余名,后来遇到本门派道家师祖,为传承法脉,做了道士。这个门派是龙门北派分支的一个小门派,人丁不兴,师父之外,尚有师叔,师叔得卜易堪舆,师父主修丹法。
师父少年入道,世事经历甚少,性格直烈,待人以诚,甘守贫寂,胸怀大志。《道德经》《清静经》《周易参同契》《钟吕传道集》《悟真篇》等丹经他早已读透,此次相见,我见他在读《论语》,他跟我讲,将来有机会可能出山传道,必然要入世,可惜自己之前一直醉心修炼,为人处世不够老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论语》中学起,一本打印出来的《论语》小册子翻得泛黄破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便是如此吧。
儒家亦有修炼之法。师父一边翻书,一边讲。
生活中若是受了委屈或不平之气,乃至气愤,不必与人言,言之则散气,在心中默默化解掉种种情绪,则这些浊气可化作中和之气融入中脉。此乃儒家养气之法,也是修心之法,中脉气足,则心中光明自现。
阳明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亦是验证。
这是第一个故事。
我之前写过一个答案-如何对抗内心无处不在的疲惫感? - Hu Yang 的回答。这个答案里有我的前室友。
在我和我前室友“同居“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彻夜长谈,聊一些惊神乱鬼稀奇古怪的话题。在一个晚上,我们聊到宗教,却得到一致的结论:许多信教的人都是心智不够健全的人。
我说的是许多,并不是全部。
我早年对对佛道特别感兴趣,认识了很多信佛信道的人,也加入了些圈子。大概是这些圈子的成员们还不够高级,里面很多人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有的是老公花心出轨,拜神求佛希望老公回心转意;有的身无一技之长,却花大把的钱学财神法妄图一夜暴富;有的整天神神鬼鬼,逢人便说自己见仙见佛得到了启示。
这些人贪嗔痴慢疑一样不少,不过是偷懒加上天资不够,妄图通过神通广大的宗教一蹴而就罢了。
这些年网络发达,信息便捷,一大波上师教主涌现了出来,各展神通,圈子里更是乌烟瘴气,群魔乱舞。有人心的地方,便有江湖,恒古不变。
基督教的传教方式现代时尚,尤其在新加坡这边,信众慷慨解囊,教会富可敌国。每周一次的例会可以包下上千人的场子,配上顶级的灯光音响设备,宏大如演唱会,大家高呼神名又唱又跳,纷纷觉得自己沐浴神恩。教会里人人和善,教众们都给予新来者亲人的感觉;有的人或许对家里人横眉冷对看不顺眼,但是到了教会立马又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给教友们如春风般的温暖。
南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世间万象,煞是有趣。
这是第二个故事。
我的密宗上师曾经讲过一句话:最容易成就的人,是上上智和下下愚的人。
上上智的人,夙福深厚,玲珑剔透,机缘巧合,一点便透。像《五灯会元》、《指月录》,乃至道家的神仙传里面的人物,从谈吐才智上看,各个是精英,如果古代有智商测试这一说,这些人平均智商绝对高出历史上任何一个行业一大截。可惜人家压根不鸟红尘俗世,撂下一句话: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为也。-专心成佛成仙去了。
下下愚的人,便如《阿含经》中佛的弟子周梨盘陀迦一样,虽然智根不足,但是肯下恒心,佛教他念”扫帚“二字,便一心诵持,后来证得阿罗汉果。
可惜大部分人,聪明有余,智慧不足;冲动有余,恒心不足,不上不下地浑浑噩噩了一生。
这是第三个故事。
这个问题被推到我的时间线上也算有缘,想起前些年的经历和心得,便随手一答。但是这类问题从哲学或者宗教学入手辨析,很难将人点醒,从修行角度讲,虽有趣有证,但不符合知乎的智识氛围。以后便不会答这类相关的问题,只关注现实的问题。
我们回来讲第一个故事。
想一想这辈子到现在,欠了这个世界太多东西,一直有投入无产出,甚是惭愧。一个人从小到大,耗费了多少粮食,出生到大学毕业这个期间,社会在我们身上投入了太多资源,不说能不能出人头地,至少我们该创造自己应该创造的社会价值,把这一部分责任担起来。
《道德经》是一部奇书。佛教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清清了了便是指明了修行之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清清了了便是指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可是《道德经》可任你百般解读,从丹法一途可解阴阳丹法也可解清净丹法;从政治权谋角度可读出黄老之道也可读出治兵带将的道理;从哲学修心的角度可以读出一套完整的清静无为的体系也可以当做修身养性的指导。
正因如此,读这类书需要生命经验的累积,不然读不出味道;更忌讳的是,才智不足心智不定时便匆匆下了结论,自觉得意,往往误入了歧途。
去经历世事,去拼搏,去奋斗,去遭受痛苦,去危险地活着,兜里揣着《道德经》,脚下奔着升职加薪当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之路而去。路途上,别忘了时时再翻翻书,那时候,或许你对清净无为,对无欲则刚会有更深的体验。
第二个故事。
室友跟我说,三类人不容易信教,生活一直顺利的人,性格极端自我的人,和头脑极其理智的人。
有道理。
大部分人信教都不是正信,而是迷信,把宗教当做一个心灵寄托。当一个人不能自立时,便容易被人利用,尤其在当代,各类大师良莠不齐,被骗财还算轻的,那些被报道出来被上师以双身法骗财骗色的女信徒还少了?修学,尤其在当代,一定要自知知人。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真把道理清明了,又何须信教,人人皆可明心见性。
人是最脆弱的,又是最坚强的。
从小到大,由于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关系,我们内心可能有着多重的阴影,我们又由此衍生出各种心理防卫机制或者情感的替代品,人们在幸福舒适的时刻不会回头向内看,去处理这些阴影;往往是低谷痛苦时,才会寻医问药,正视问题,所以佛教说只有福德没有智慧便容易堕落,唯有福慧双修方能成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
生命就是一个正反强弱相合相离的过程,而我们通过把握这个节奏,可以学习生命中不同的功课。而下手之处,永远是自己的内心。
第三个故事。
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以大部分人的才智,还不足以看得懂这类奇书,而我们大部分人是卡在上上智和下下愚之间不上不下的人。正如最懂经济和政治的是出租车司机一样,提起《道德经》《易经》,怕是上了年纪的人都能说道一两句,可是往往意见不一——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吧。
若你说老子无为,我偏偏说他有为: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在我看来,这就是有为的修身法则,与儒家无二——慈可修身,俭可齐家,不敢为天下先则可治国。岂非同理?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正奇是手段,无事是心境,此为内圣外王之道。
《道德经》一书,前三十七章为《道经》,讲道体的;后四十四章为《德经》,讲道用的。觉得自己毫无奋斗的动力了,有隐士避世之心,不妨先从《德经》读起,对真实的生活更有利些。
前两天,我有一朋友,跟我说开始研究《数字能量学》了,买了好些书,准备研读。我说,近代出现的方法都不成体系,很容易入歧途,干嘛不去研究《易经》?她也实在,说看了,没看懂,不想看了。——我想也是这个原因。
我认识一些修行有成的人,除了出来弘法的,大部分默默隐修,与光同尘,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有身家千万丹法成就的大老板,也有智商奇高又是禅宗传人的证券交易员。大部分人都有些奇特经历,但共性的是,他们生性坚韧,心胸豁达,所以他们不但修行能成就,世俗也能成就。还是那句老话,莫要因为无能而避世,创造该创造的社会价值,时机成熟,自有花开蒂落之时。
把南师的一段话送给题主: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环境也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要尽你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项工作。把你的服务对象视为父母众生,一切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以真诚心对待每一个众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体谅他们,做众生的公仆,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他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祝题主走出迷茫,找到方向。
发布于 2016-02-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为什么「大道至简」?
谈到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了一则小故事:一个饥饿的聪明人得到一大盘馒头,吃了一个不饱,吃了两个不饱,吃了九个还不饱,吃到第十个馒头终于吃饱了。他非常气愤地说,早知道这个馒头一吃就饱,前面的九个馒头根本就用不着吃了。每个人听完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想必和我差不多,那就是这个“聪明人”纯属“低智商”,因为故事中的道理再笨的人都想得明白。然而我们懂得足够深刻吗?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Jason是一个充…
微思考
的回答 · 31 赞同
推荐阅读
读心理学或哲学后你变得更快乐了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并没有更快乐,特别是当Deadline临近论文却死也憋不出来时,当导师的打分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时,你是肯定不会觉得学哲学能让自己变得更快乐的。 那么学哲学,或者说成为一个哲学专业的学生能给你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像我这样已经研究生毕业,即将申请博士再续个五六年的“老司机”。仔细想想,能支持我一直走到现在的估计仍然是当初的那个对特定哲学问题自发产生的好奇心吧。我相信,几乎每一个中学生在拥有了一定知识储备…
飞奔的马达
的回答 · 89 赞同
推荐阅读
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
人这一生不是要努力,是要先努力。 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自己在24小时连轴转最最努力的情况下,能成就什么。 而后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可以去博一博的,哪些东西是只可远观万万不可亵玩的。 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自己在豁出了命去努力、非常努力、相当努力、比较努力、不太努力、太不努力、豁出了命不努力的情况下,分别会得到什么同时又失去什么。 而后你才能判断,阶段性的目标值得自己投入多少、什么时候该给自…
芝士就是力量
的回答 · 14244 赞同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