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拖延症的后面……
不想做的不能不做,想做的还不断拖着,什么时候仿佛掉进了负能量循环的怪圈里。市集上对拖延症的文章、书籍、工具、治疗办法数不胜数。回看自己的种种拖延行为,将其归为两种原因:
- 自诚
学习儒家是一段很神奇的体验,《大学》和《中庸》反复说的都是那几句话,重点的词汇就那几个,但每一次读都有新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也会带来新的行为。
“修道者不外致诚”到底什么是诚呢?诚者,勿自欺也。不自欺的表现时什么呢?想什么就去做什么——饿了吃,困了睡,有了好奇心去求索,累了就休息,在离别处就挥手道别。
有人可能会问,这就是诚吗?
- 饿了吃,那胖了怎么办?那想瘦吗?想瘦就做能瘦的事情啊,控制饮食,适量运动。
- 如果困了就睡,那不就是不思进取了吗?困了还不睡能进取啥?
- 有了好奇心就去探索,那万一不成功怎么办?到底是想成功获得点什么,还是想知道为什么呢?
上面的种种对话能发现,每个一问一答都是一种内耗:想做但怕,在这种内耗中消耗着自己的意志力和判断力。现实生活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映射,每一个y对应着的可能是许多个X,而诚的对立面,便是明明自己站在X1上,却也要把因归到X2上,至此矛盾生产。解决自我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大抵就是拖延。
想解决拖延,就从至诚的最低纯度开始吧。想吃饭吃饭,想睡觉睡觉,想看书看书,想约会约会,想说我爱你就让对方知道。慢慢,我们能分辨出哪件事是自己真的想要的,即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哪些是经由别人眼睛和期望衍生出的想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知道不能随性妄为,而想做一个自由的大人,还需要一步就是去社会化的过程,让自己再回到孩子般的直率和“任性”。
诚,让自己的思想主导着行为,而不是让判断控制着我们的决定。
2.立德
想做什么就去做,做了还非常开心,这已经接近了我们常常祝福的“心想事成”的状态。有人说我想不工作还要老板给我钱,我也想……而至今也没找到这样的老板。
小的时候被教育去遵守社会的规则,踩了人家的脚要说对不起,别人帮助你要说谢谢,这些社会规范的背后是去了解关系互动的法则;商业社会也有它的客观规律,平等交换,你对别人产生价值你们才能进行价值交换。想不工作老板还给钱就是违背“道"的事情,它不符合存在的规律。
既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如何才能达到自由的状态?第一次读书会里老师说,圣人诚明,凡人明诚。便是去认识那些客观存在的道理,那个让这个世界好好运转了几万年的规则,给自己带上紧箍咒。
明的过程,就是立德的过程。我虽然不想工作,但我知道需要价值交换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我选择认真做事而不是敷衍了事;虽然事情简单糊弄下也可以过去,老板同事也都发现不了,但若这样做了就是破坏了法则的运行,是自己选择了离道。
大管家说德不重要,重要的是立的过程。即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而不仅囿于你做了什么事上。可以把一件事做60分,也可以把一件事做90分,并不是因为有多么喜欢它,而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
不是你做的事情成就了你,而是你认为你应该做的事情成就了你。
在黑夜里可以选择驻足算了,也可以继续前行探索。你不知道哪里有光,你也会害怕,但无论在艳阳天还是阴雨天,你都觉得,你应该继续走在那条路上。
绝处可逢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