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左右,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快速发展,他们开始懂得除自己外还有必须尊重的他人(当然,这个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从1岁开始便初步具有社会性的能力,有的孩子到4岁仍未掌握这种能力)。此后,他们开始学习与他人相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5a20d164e3cfdb30.jpg)
要想习得社会性,吵架是个不错的练习。一旦出现争夺物品的情况,就是孩子习得社会性的契机。
在新入园孩子较多的9月份,因玩具车数量有限,经常会发生抢夺事件。想要抢别人正在玩的玩具车的孩子,和不想分享玩具的孩子会发生小争吵,最后都放声大哭。
孩子们初来乍到,还不知道如何解决。这时幼儿老师会进行调解,告诉他们沟通的方法。
“这时应该拜托对方说‘请借我玩会儿’,试试看。”
“请借我玩会儿。”
“……不要!”
“哎呀,还是不给是吧。那我们再怎么说好呢?那我们说‘你玩完了能借我玩会儿吗’试试看。”
不断重复这样的对话练习,孩子自己就会说“玩完了能借我玩会儿吗”。被请求的孩子,玩一会儿后,也会让给对方:“给你玩吧。”孩子们跟着幼儿老师,马上理解学会了说“谢谢”。
有意思的是,学会了“一会儿能借我吗”“给你玩吧”“谢谢”这些对话后,争抢玩具的事件一下子减少了。孩子们一定是觉得只要说了“借我玩会儿”,迟早自己也能玩,所以先做些别的事情等待。
在少年宫或者公园因玩具发生争吵时,为了避免纠纷,听说很多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忍耐或者迅速离开。
然而,对于还没有加入社会集体的孩子来说,这种争吵是绝好的机会。如果对方父母看上去是位通情达理的人,请务必让孩子借此机会练习一下交流对话。
同时,当孩子稍微大点儿后,大概4~5岁觉得“没问题”的时候,就不要再介入孩子们之间的争吵了。
“喂,你在干什么?”不再像这样质问、训斥孩子。“好了,握手和好吧!”也绝不这样帮着收场。
“各打五十下”,这不是由大人决定的事情。
那父母该做什么呢?在一旁观看避免危险发生。如果是拌个口角、你推我搡的话,听其自然。如果看到孩子拿出尖头铲子,就要劝阻了:“那个可不行吧?”然后,说“铲子先放这儿”并把报纸卷成筒递给他(替换铲子)。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剩下的事情都交给孩子自己。但是,我们会判断孩子“解决自己引发问题的能力和责任”的发展情况,然后做出适当的援助。
像争夺自行车这样的争吵反复出现,孩子解决吵架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事实上,我在旁边观看等待,结果基本是吵架当事人互相交谈最终和好。
即使当事人交谈后仍无法顺利解决,周围的孩子也会主动帮着调和,犹如公平智慧的包公断案,很是有趣。4~5岁的孩子真是了不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76201/880bdb7ecc930997.jpg)
社会性发展,一开始是大人引导示范,接下来就是在集体中自然习得。这个在3岁以后尤其重要。所以,一般幼儿园都是3岁入学的。仅靠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有限的,孩子需要孩子们的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