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制定计划,花了很长时间,细分了这三个月我可能想做的事情。
把梦想的纠结放在一边,把未来的恐惧放在一边,把当下最想做的事情意义罗列,放在下班后的时间内进行划分。
实际上每次我再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都会很纠结一个事,就是上班时间我这么闲,怎么利用一下呢。所以每次我都说:要看书、要背单词。所以带来什么,上班就是上班,它不是你的时间,这段完整的时间是被别人买去了的。就总是被打扰,一会儿主管从旁边走过去了,心有余悸地慌忙收起来,一会儿同事找你处理事情,又不能耽搁工作,再过一会儿吧,谁站到我旁边,还得装出一个样子,怎么能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工作如此清闲,这样殚精竭虑的,效果可想而知,不要说需要理解的成体系的知识,就是看一些小说,不费劲儿的电子书,在这种场合下,也很难有所收获的。所以痛苦归痛苦,规划学习还是不能把上班时间算进去,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挫败感。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想,看看书吧,这本东京一年刚好是蒋方舟像是日记的样子写下的,所以呢,每天读一篇也是挺不错的,躺在床上,翻开昨夜的位置,开始读,我是很害怕读或者想象那种很阴森、瘆人的文章,比起影视作品,有时候那真实存在在纸张上面的每一个字,就像是有人拿着锥子刻在大脑里,不能像看电视的时候,气氛起来了,躲过去。所以那些阴森恐怖的文字我也不做赘述,但是当这篇文章结束时,我却看到了一段文字深得我心。
独眼龙活在一群瞎子中间,他很痛苦,因为他可以看到这些人仗着黑暗所做下的龌龊和不堪,所以他最后也把自己戳瞎了。
以前把中间因为那一段去掉,我会认为这个痛苦是看到了龌龊和不堪,无法忍受,却从未想过,这些龌龊和不堪是人们,仗着黑暗,故意做下的。怎么辩证我不知道,那需要长篇大论,我只知道,让我又打开了看待人性黑暗的一面的。
今天对白先勇的解说红楼梦看的比较多,突然发现我之所以一直都喜欢看红楼的原因不是它的文笔多好,而是他描写的是一个小朋友单纯的心思,被不断伤害成长的过程,逐渐明白不顺意又无可奈何。当然红楼的意义我没资格多加置喙,它都它的时代意义,贾宝玉也绝不简简单单小朋友的心理成长历程,可是我的共鸣就在于,我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敏感、对过去的执着,对美好的过分渴望,试想着,我没看红楼之前,我也是无数次想想有那么一个地方,住着我喜欢的人,天天可以玩耍,没有任何陌生的人出现,我们永远住着。
好吧,我承认,现在我依然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