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就要到加拿大7月1日国庆日了,回忆在首都渥太华的点滴见闻。
自豪与自大,有时只一纸之隔。
作为炎黄子孙,悠悠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好处,谈古时能平添几分自豪。也有不足,论今时易滋生小瞧他人的自大。
原以为,立国刚刚150余年的加拿大,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古迹?
到了渥太华,才知道自己有多偏见,有多寡闻。
(一) 国会山庄
河水静静流淌,泛着粼粼波光,游船缓缓穿行,激起微微波澜,鸥鹭在碧空里轻盈地飞翔。军营山(Barrack Hill)上的榉木、铁杉、糖枫郁郁葱葱,一座哥特式城堡伫立的山巅,高高的尖顶耸入云天,巍峨彰显恢弘,典雅透着浪漫。
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哪里,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必是迪士尼动画里城堡的原型,正上演着仙女与王子相亲相爱的唯美童话。
加拿大国会山庄·水岸其实,它是加拿大的国会山庄(Parliament Hill),议会和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它始建于1859年,作为英属加拿大省的省议会大厦。
那时的加拿大还没建国,加拿大省由上、下加拿大合并而成,即现今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8年后的1867年7月1日,与新不伦瑞克省、新斯科舍省组成 加拿大联邦,作为新的自治领,算事实上立国了。后来其他地区陆续加入,形成加拿大今天的版图。直到1982年,从英国手中获得修宪权和司法终审权,加拿大才成为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
非常不幸,1916年这栋恢宏的建筑在一场大火中被毁。新的国会大厦又在原址原样重建,1922年竣工。因此这栋建筑,最远也就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
有意思的是,同为英属北美殖民地,美国独立后始建于1793年的美国国会大厦,采用了当时很新潮时尚的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建筑样式,而晚了六七十年的加拿大国会大厦却选择了更古老保守的哥特式(Gothic)建筑风格。
美国国会大厦十字形平面布局,尖形拱门、肋状拱顶、飞扶壁,还有修长的束柱、硕大的玻璃花窗、高耸的尖顶,无处不在的繁华装饰,内部空间高旷明亮,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语言,特别适合营造庄重、典雅、崇高、神圣的气氛。
加拿大国会大厦·中央区正立面 国会大厦·东翼 国会图书馆加拿大国会大厦由中央主建筑、东翼、西翼组成,中间是巨大的草坪,适合举行万人规模的室外庆典活动。
各单体建筑都结构中正,雄伟恢弘,神圣庄严,又不失富丽典雅,风格独特。尤其是正中央的和平塔(Peace Tower),通高90米,是世界上最精致的哥特式建制之一。塔顶永远飘扬的枫叶旗,使之成为加拿大的标志。
走遍北美各地,比渥太华历史更悠久的城市有很多,但如此的古风古意却是绝无仅有的。
(二) 古城一瞥
渥太华的古典,远不止国会大厦一处。就连义务为游客表演的孩子们,都装束成中世纪的模样。
站在国会山上,向东有一对银色尖顶的教堂,看上去有点儿不伦不类,或者说奇特怪异,尖顶建筑风格明显与主体不同,就像两件本不搭调的东西,愣是拼凑在一起。
那是著名的罗马天主教圣母圣殿主教座堂(Notre-Dame Cathedral Basilica),比国会大厦建筑年代还早,原设计确实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在教堂主体建成后,新任的神父却更偏爱新哥特式(Neo-Gothic)结构,重新设计了尖顶,于是成就了这座估计全世界都少有的“不搭调”教堂了。
圣母圣殿主教座堂国会大厦周边的总理府与枢密院、最高法院、战争纪念碑,虽然建筑年代不同,却都古色古香,厚重庄严。
总理府与枢密院 最高法院 战争纪念碑丽都运河边的城堡酒店(Fairmont Château Laurier)、渥太华河对岸的历史博物馆、亚历山大桥头的国立美术馆,明显看得出建筑风格从古典向现代演变的清晰脉络。
城堡酒店 历史博物馆 国立美术馆(三) 丽都运河
说到美丽壮观的丽都运河(Rideau Canal),可以说,先有丽都运河,后有渥太华城。
它就在国会山庄东侧、城堡酒店脚下与渥太华河交汇,也是游客必访的景点。
开挖丽都运河的动议,缘起于一场战争——1812战争。
美国人也管它叫“第二次独立战争”,其实是美国想把英属加拿大殖民地领土据为己有,发动了独立后的第一次对外战争。
因此,美加之间的伊利湖、安大略湖和圣劳伦斯河,就成了这场战争的四大战线之一,而且参战的英军半数来自加拿大。
美国打着“解放”殖民地人民的旗号发动战争,而加拿大人参战是为了继续做英属殖民地,而不是美国的一个州。世界秩序有时就是因为立场的对立与逻辑的满拧而变得奇怪,没理可讲。
从拿破仑战争中腾出手来的英军,一直打到美国首都华盛顿,还一把火把白宫和国会大厦都烧了。原来美国也受过如此奇耻大辱。
战争在1815年结束,双方各自回到了战前的边界状态。
为防止以后战争中交通要道圣劳伦斯河被封锁,加拿大特意规划开挖连接渥太华河与安大略湖的丽都运河。
运河1826年秋动工,那年渥太华城的前身——拜敦镇(Bytown)也随之设立。1832年运河竣工,1855年拜敦更名为渥太华,2年后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加拿大省首府。
现今的丽都运河,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在与渥太华河汇流的地方,修建了八级船闸,让船只得以在两河之间来回穿梭。站在桥上俯瞰,道道闸机古朴齐整。走到河边仰视,水流如瀑布,形成层层水帘。这一级级船闸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丽都运河·多级船闸 酒店与船闸瀑布这些闸机虽然有200年的历史了,依然不改初心,每天为过往的船只服务,而且难得是,还保持着原始的人工操作模式。这不是对现代科技的抵触,而是对文化传统的坚守,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承诺。
唯有不同的是,航行在运河里的船只,已不再有老旧笨拙的货轮,更多是外观漂亮的现代化游艇,还有在游艇里享受着生活美好的市民。
游艇正在通过船闸沿着渥太华河两岸漫步,感觉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了19世纪“年轻的古城”。在丽都运河边溜达,则是走在“古老的现代”中。运河两岸,多为时尚的新式建筑,和新潮的都市生活。
这就是渥太华的趣味所在,现代中蕴含着古典,传统里孕育着生机。
运河边(四) 都城访友
一城一国的精神,在建筑文化,更在国民性格。
中国人对加国人的认知,远的首推白求恩,近的是大山。至于他们能不能代表加拿大的精神,加国人十有八九会答“不知道”,反问,这人是谁啊?
这里不存在褒贬,只想说明他们未必是我们认知加国人的正确样本,何况更被一层层厚厚的“光环”包裹了,真实的人性是什么,已不容讨论了。
中国人倒是应当知道并记住阿尔文·汉密尔顿(Alvin Hamilton)这个名字,感谢他的大恩大德。1960年中国大饥荒,饿殍遍野。正是这位时任加拿大农业部长,力主向当时没有外交关系、刚刚还在朝鲜兵戎相见的中国施以援手,为中国提供贷款、斡旋美国的阻碍,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小麦,拯救了万千民众的性命。
可惜途中部分运粮船转向,白送给了并不缺粮的阿尔巴尼亚,只为中苏交恶中拉个帮手。当“意识形态高于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堂而皇之的时候,意味着人性、人命也沦为可以牺牲的代价。
在一国旅行,除了山川之美,体验一点当地的风俗人情,也是我们所愿。只是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太大,交心交流并不容易。
当然啦,沿途总有些同学师友,是可以相聚穷聊的。我们却很少打扰他们,不为别的,只因行程太随心所欲、飘忽不定,感觉好的就多赖些时日,不对眼的拔腿就走,实在没法与友定约。
与老吴相见,是他的盛情,外加赶巧。
把每日点滴精彩发上网与朋友分享,是今人的惯常。老吴看到我发的在多伦多的照片,立即发来一个在安大略湖旁的地址,邀我们周末去他家做客,同去钓鱼。
殊不知,出门在外不如家里方便,分享的照片往往有一日二日的延迟。待我看到他的留言时,已近黄昏,即回:“已过安大略,正往渥太华,后会有期。”
俄倾,又收到一个渥太华的地址,并附言:“我在家,等你们,来吧。”
好嘛,很款的样子。
老吴是我同窗,毕业后去了深圳,风起时代的弄潮儿,鲲鹏之城的勇闯者。与他最后一次相聚,应该二十多年前了吧,是他移民加拿大之前的事。
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他家,渥太华郊外的独立屋,国内也叫别墅。环境很好,楼上楼下,宽绰整洁。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果蔬,葡萄长得极好,坐在藤架下烧烤喝茶、聊天叙旧,轻松怡然。
老吴是个经历过世面、有故事的人,驾驭过往昔的浮华,如今享受起岁月的静好。一双儿女已成人,读了大学、研究生,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自己找了个轻省的工作,不指着挣大钱,兹当让生活不那么单调,有些花样。每天连车都懒得开,门口有公交车站,摇着就上下班了。周末去安大略湖畔,自己的度假屋,自己的游艇,在湖里驰骋、湾里垂钓。
与他闲聊,明显感觉得出,半世的人生感悟,让他变得恬淡了,少了功名利禄之心,多了寄情山水之意。“回归人性,追求本真”,是许多这些年移民加国华人的共性,也是地球人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的自然外延,除了信奉幽灵的邪魔。
多写这段文字,是感谢他两口子的热情,也描述一下华人在国外的日常生活场景,折射一点儿加国的国民性。
¤ 2020年6月27日 于宾州·绿堡
¤ 微信:vanking1001
¤ 电邮:wanjin@sohu.com
《加东漫记》系列:
1、我见过的最美的海
2、北美城市与民居从哪里走来
3、芬迪湾,开了眼界的潮汐和红海
4、从南走到西,走到东,就是找不着北
5、渥太华的典雅与恢宏
6、千岛群岛,圣劳伦斯河上的明珠
7、新西风情,我自妖娆
8、灯塔,重走开拓之路
9、爱德华王子与安妮
10、纽芬兰,去不易,来无悔
11、英法易手的转折点——路易斯堡
12、阿卡迪亚的田园诗
点击进入《万进杂文集》,分享更多……
——写字不易,还遭删帖。您若喜欢,转推点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