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张文质老师的书,是因为有些时候在他轻松幽默的文字中就明白了些什么。
今天读他的这段话,我忍不住就笑出了声。他说: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我的孩子也爱发脾气、很捣蛋、很无理,让我和太太很伤心。我跟我太太只好在散步的时候相互安慰、疗伤,这不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孩子吗?她是她自己,她按她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事、说一些话,我们要尊重她。实在是安慰不了自己了,还有最后一招:告诉自己,这就是我们的命,我们得接受这个现实。
张文质老师这幽默风趣的话,就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压制孩子,要“让孩子更像儿童、少年一点,让他们做回自己”,不要让他们情感堵塞。张文质老师说,事实上,让她表达,让她做自己,她未必做的如我们所愿,但一定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话我信。苏州教育行走上,张文质老师讲了他女儿的故事,讲了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在老师、外人眼里,他的女儿绝对不能算是优秀的孩子,但是他不压制孩子的个性,让女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以前初中教材上的一篇文章,忘了是哪位作家写的,好像是毕淑敏吧,她写的是女儿小时候不按她的意愿去弹琴,不按她为女儿设定的路去成长,她有些失望,可是女儿长大后,喜欢上弹钢琴,文学也很好,还常和她谈论文学、演员、追星之类的话题,母女相处如同朋友一般。对女儿的不听话没办法了,少管了,也就不压制女儿的天性了,女儿长成了她自己。不按母亲设定的路线成长,反倒自己成长出了母亲希望的模样。
这些都告诉我们什么?这些都告诉我们,孩子没兴趣时,不要压制、批评,甚至打击,没能力引导就顺其自然。
说到顺其自然,我觉得做老师的,最难做到的就是让孩子顺其自然。我们往往是,他(她)不爱学,就先引导,引导不了就收拾他(她)。你要么学习,要么老老实实守纪律,不学习当个木头人也行,千万别闹幺蛾子。我们常常感叹“孩子进校学习就像原材料进工厂,进来时各式各样,出去时我们希望他们同一规格”,我们不喜欢这样,但却又一直这样做。实在收拾不了的,我们只能放弃,说“我已经尽力了,爱咋滴咋滴吧”。为什么我们不能因材施教?因为我们驾驭不了。
还有,当老师的往往对人家的孩子是这样宽容,管不了就不再多管,可是对自己的孩子就没那么大度了。做老师,见过无数优秀孩子,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是优秀的。我们总按优秀孩子的标准来给他设置成长的道路及目标,一旦达不到我们的理想,往往就使劲压制。总觉得学生家长或许不会教育孩子,当老师的怎么能不懂?你必须按我说的去做,不做就不行。所以,有时候在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却不是孩子心中的好家长,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孩子管束太多了,让他自由成长的空间太小了。我们从没想过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是让他成为我心中的他自己。
想起我女儿的成长过程,我想,我如果不是一位老师,或许我的女儿会比现在好。可是,那时那地,看到她淘气、贪玩逃避作业,总觉得不管就是不负责任,非得收拾得她改了才行。于是她的反抗由有形转为无形,有声转为无声。当我觉得赢了的时候,其实我已经输了。
在办公室里,看到老师们对那些调皮捣蛋、不完成作业的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吓唬甚至是惩罚的时候,我想,我们老师除了希望好管理、有成绩之外,大概就是觉得不好好管管他们就是失职了。可是那些常来办公室的,连家长都不愿多管,我们真的就管得了吗?我们怎么就不能选择尊重他,接受他在这方面不行的现实呢?
管,管不了;不管,自己心里受不了。教学没有生命意识,再缺少教者慧心,对那些不好管的孩子,这就是些无解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