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书面日记转战简书日记,不知不觉已经50天了。
回想这50天,自己基本上按照日记的标准,不多不少,每天一篇。偶尔也投投文稿,多在散文,多在想法里。每也曾对着那个贝和钻有过遐想,但还能理智地回到实际,知道有些东西是渴望而不可求的。
偶尔看到好文章,忍不住去点赞,忍不住去评论。但估计是因为人到中年,情感逐渐变得冷漠模糊,真正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作品也不多。自己的文章偶尔赢得别人的点赞评论,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尊敬,立马加以关注。但截至目前,关注的人也不是很多,点赞的也不是很多。这就是一种客观状态,接受现实才是最为重要的。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自己把参加布置孩子教室的情节写了出来。无论是语言,还是心态都是客观的描述。许多需要升华的东西,因为懒于表达,所以就戛然而止。但是还忍不住拿出来看看别人的文章。刚看到一篇文章,开头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看到这句话,感觉到水平之间的差距。有的话不多,一句就动人。还有人引用了小王子里边的话,每个成年人曾经都是孩子。用在六一儿童节,这样的话是最合适不过的。看得越多,就感到差距越大。
来简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真实的水平。前段时间与一位朋友在简书中聊天,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写作。那位朋友还向我推荐了一本写短篇小说架构的书。于是自己也兴冲冲地在网上查了相关资料。
看完之后,忍不住摩拳擦掌开始尝试短篇小说的写作。于是结合自己的真实体会,想到了借钱的故事。就把这样的故事写了出来,把它投给小说栏目,结果很不客气地被拒绝了。拒绝之后,自己反过来想想,还是自己写作水平的问题。对小说的架构只是浮皮潦草的理解,没有设计,没有新意。就凭这样的态度去写作,不仅不能提高水平,而且还不利于自己成长。
所以来简书50天的感受就是,认识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何况自己还在山底下。所以简书的平台,就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只有自己俯下身子,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就会有许多收获,才会不断成长。
好文章就像茶,越看越香;好文章也像酒,越品越浓。而简书就是一泓清泉,需要你从中找到茶的清醇,酒的馥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