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自救知识,共享平安苍霞”活动纪实
“施救的前提,一看有没有意识,二查有没有呼吸,三听有没有心跳。这个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因为真的到与生命赛跑的阶段,必须争分夺秒。”
苍霞街道的三保社区里,方舟救援队的教官一边演示,一边声情并茂的为大家讲道。
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分成两组,一边聆听一边也跟着做动作,他们来自附近的小学,或者就住在附近的社区,这样的自救知识讲座成为他们暑期生活里的一部分。
“老师,什么是意识?”低年级的孩子问道。确实意识这个词太抽象,估计让家长来解释,不一定能说得明白。
好在教官没有解释,上前问道:“你好,小朋友。”同时与孩子做了一个握手的动作。
“谢谢!刚才你跟我的回应就是意识的表现。无意识就是没有回应。”
很显然,这么一说,大家都懂了。
“那么怎么快速判断呼吸与心跳呢?掌握三点:手触、耳听、眼看。”教官继续边演示边说道,“伸出手指,沿着脖子中间气管两侧颈动脉位置,手触感受脉动;耳朵靠近鼻腔,听呼吸的声音;眼睛看胸脯,是否有那怕是微弱的起伏。”
“接下来要看施救的环境是否安全,在不够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请求身边群众的帮助,要么设置防护带,要么把患者移到一个安全的地带,移动的时候,要注意事故人员的受伤情况,避免二次伤害。”
实际现场,这个时间要快,因为真正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四分钟。
“这么短都是时间,120是没办法赶到现场的,所以我们了解一些紧急自救的知识,或许挽救的就是一个生命,一个家庭。”
当作为一个普通人,真的遇到突发事件的现场,除了手足无措之外,还有一个担心是到底敢不敢伸手的问题,毕竟,关于老人“扶不扶”这个问题,社会都有过激烈的讨论,何况是救人于安危呢?
“这个不用担心,我国民法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好人免责,原来已经写进了法律里。
接下来就不要纠结要不要救,而是怎么救的问题了。
“教官我知道怎么救,按每分钟120次的节奏按压,深度5-6公分,按压30次,吹气两次。”一个身形比教练还要粗壮的大男孩说道,严谨的数字罗列,仿佛是一个久经战场的士兵。
“说得不错!”教官赞赏道,“三个方面还需要注意一下,一个方面是按压的力度,孩子的力度肯定会小些,其实3-4公分也是可以的,有压总比没压好。另一个方面是在吹气之前要先观察对方是否口腔里有异物,比如溺水时嘴巴里的泥沙,老人的假牙等。最后一个方面是,假设按压到15次,对方已经有意识了,马上停止按压。如果没有苏醒,一直按刚才的频率循环进行,直至120赶到现场。”
激动人心的演练现场开始了,尽管有些孩子开始有些退缩,好在有勇敢者的带动,心理的障碍克服了,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气道打开,捏鼻子,放隔离摸,吹气......”
在教官、助教、社区工作者的指导下,一场自救知识行动,在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间传递着,或许某一天,它就可能成长为力量的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