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阴阳五行是否应该纳入《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基准》

论阴阳五行是否应该纳入《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基准》

作者: 小智小能 | 来源:发表于2019-10-18 14:51 被阅读0次

    中科院SELF讲坛上在讨论阴阳五行是否应该纳入的问题,两位国际知名的专家就应不应该纳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孙教授认为应该纳入,孙教授所持的是广义的科学观,认为凡是人类试图了解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思考所的出的知识都可以称为科学,只不过中国古代的科学在方法上与现代科学不同而已。持反对观点的张教授把科学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认为科学源自古希腊,认为科学是通过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的方法对自然规律进行刨根问底;科学的目的是发现规律,科学的精神是独立性和唯一性。所以站在科学历史的角度孙教授认为应该纳入。站在科学定义的角度,张教授认为不该纳入。

    阴阳五行是否应该写入《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基准》,当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应该纳入或不应该纳入,看完两位专家的辩论,可能观点会发生改变,到底应不应该纳入呢?

    科学到底是什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不是科学?我相信没有人会说它们不是科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了解它们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它们的前世今生,现代科学的前世是什么,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从地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再到现代的量子力学和超弦理论,一代又一代的人目睹了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通过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的方法对自然规律进行刨根问底的结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首先来做一个假设,如果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的结论放到古希腊,或者放到伽利略时代,那时候的人们会认为它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现代科学漫长地发展史,几乎是一个理论推翻前一个理论的历史,以前科学界认为是科学的东西,后来又被科学否定,学科是在不断否定中前进的。那么我们进行一下反向思维,把现在科学界普遍肯定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放到伽利略时代,它将得到伽利略的肯定还是否定呢?按照上面张教授的科学定义,恐怕伽利略只能认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结论不是科学。必须等到通过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的方法对它进行刨根问底,最终证实的时候才会认为是科学,但是伽利略永远看不到这一幕了。不难看出,所谓的科学只是暂时的,张教授对科学的定义具有历史局限性。

    现在再说一下中国的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理论的前世没有人知道,中国的古圣先贤直接把结论给了我们,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推演出来的,在推演过程中有没有逻辑推理和量化实证也没有人知道。阴阳五行理论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伽利略面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样。古代的中国大众直接把它作为结论来指导生活。中国的古人没有去刨根问底,或者说圣人的理论之完善其逻辑之严密以至于无人有这个能力去刨根问底。这不也是现在科学无能为力的吗?如果我们很早以前就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把黄帝内经进行论证,恐怕第一个诺贝尔奖应该颁给中国。无法论证到底是理论的错误还是方法的局限?

    接着说一下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定义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前面已经叙述,现在很多科学家把科学研究的方法作为了科学的主体,即把通过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的方法作为科学的主体。这样的话一系列问题就又来了,先举一个例子,物理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他曾经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观点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思维和逻辑”,他也曾通过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的方法来证明这个观点,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都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正确的,因为他是通过“科学方法”证实的。后来到了牛顿时代,牛顿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观点代表了牛顿的“思维和逻辑”,牛顿也通过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的方法证明了他的观点。牛顿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发现了万有引力是“方法”的进步还是“思维和逻辑”的进步?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凭借他非凡的想象力发明了相对论,爱因斯坦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建立了相对时空观,科学家们在为爱因斯坦的伟大壮举欢呼雀跃的时候,人们之所以欢呼底是因为爱因斯坦所用的“实证方法”有多高明,还是因为其理论本身拓展了科学的“思维和逻辑”?我想,没有人会是因为前者。

    以上不难看出,从远古的“地心说”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再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拓宽了人们认识宇宙的思维,都严密了人们对宇宙研究的逻辑。科学进步的本质是思维和逻辑的进步,科学进步的表象是人们认识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科学进步的工具是一系列的方法;新的思维和逻辑又会创造出新的方法用来推动科学的进步。

    那么有些科学家为什么将“方法”作为科学主体呢?是做不出更全面的定义迫于无奈?是追求严谨?亦或是“固步自封”?

    中国的阴阳五行恰恰是一种思维和逻辑层面的理论,只不过我们目前无法对其进行定量化、实证化的充分研究,那么《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基准》应不应该将其纳入,如果说不该纳入,就张教授的发对意见而言理由并不不充分,他对科学的定义不但有其历史局限性在逻辑上也有待商却。如果应该纳入,孙教授的广义的科学观恐怕也会有人反对,那么我们中国绝对大多数需要进行基本素质普及的公民,当他们提到“科学”这一概念的时候,人们脑子里到底把科学当做何物?学生们在学习科学的时候究竟想学到什么?就当今社会的现象来看,绝大多数是在学习科学的结论,也就是科学的“知识”,在“知识”中包括了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那么学生们为什么要学习知识呢?鲁迅说过:“如果只读书,便是书橱。”可见我们学习科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背诵知识,那样的话人和书橱的功能一样,我们通过知识的提炼来开拓我们的思维严密我们的逻辑,以更有效的发现规律和遵守规律,同时用他来改造生活。归根结底,我们真正想得要的是“智慧”,我们真正想创造的是文明。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阴阳五行理论作为古人智慧的产物,是中华文明重要特征的代表,我们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我们习惯于把它称为“文化”,那我们有是如何来定义“文化”的呢?文化的立意恐怕要比现代科学更广,文化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包含的科学,有些人却只愿意把阴阳五行称为文化,那么让文化何以自处,让科学何以自处。有些更为极端的人,只把阴阳五行称为“传统文化”,阴阳五行的理论当下的中国几乎时刻都在用,他时刻都在服务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却把它定为传统,那么除了传统文化,中国的其他文化还剩多少?那些剩余的“现代文化”到底是产自中国还是产自西方?

    我们应该用阴阳五行来丰富我们思维和逻辑,我们应该通过研究阴阳五行理论来窥探古人的智慧是否真的伟大,到底有多伟大。但是有人说把它纳入《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基准》会对现代科学研究造成干扰,会阻碍我们科学的进步。难道现代科学就如此脆弱,以至于一个公民基本素质普及也会对科学前沿领域造成干扰?有人说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是因为“天人合一”的局限性,古人没有把人和外在事物分开来研究,没有把人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那么我要说的是,从现代科学的起点通过人和物分离式的研究,到现在量子力学这发现,发现了量子不确定性,发现了电子的运动会受观测行为的影响,终于发现了原来“人”和“物”是有联系的,规律并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现代科学发展到此处时刚刚寻觅到中国数千年前“天人合一”的踪迹,这不免有些讽刺。但是这么说多少有些武断,毕竟现代科学还在继续,将来的最终定论依然未知。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现代科学逻辑中是存在矛盾的,爱因斯坦晚年一直在致力于把两者统一起来,以建立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很不幸,爱因斯坦没有成功。一百多年过去了,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仍未建立,在这个现代科学研究遇到种种瓶颈的今天,很多人依然沉浸在现代科学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带来的自豪与自信中。很多人不愿相信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或许会推动科学的进步,总之他们不愿意尝试,仅仅是把阴阳五行纳入《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基准》这种扫盲式的科学普及也不愿意接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近代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当时的保守派也是不愿意改变,不愿接受西方文化,但是保守派们无力阻挡历史的进程,最终封建礼教还是被踏上了一万只脚,传统文化也淹没到时代的角落里苟延残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慢慢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之后传统文化慢慢复兴。可是今时今日,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浪潮中,我们紧跟时代,我们要把中西文化的交融扩展到科学层面的时候,又有一些人出来反对,这是思想的进步还是思想的保守?阴阳五行理论里所蕴含的智慧,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被开采,多个西方国家对她充满兴趣与好奇,恨不能得之而后快,而我们却很难摆脱自己的历史局限性。总之,我们对改革和更新一直都处于被动状态,戊戌变法时,很多人反对中西交融,新文化运动时,很多人反对中西交融,今天,我们的意识慢慢觉醒,传统文化慢慢复兴,把阴阳五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交汇时,很多人又出来反对。与其争论不休不如把问题留给时代,不如答案交给未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复哀后人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阴阳五行是否应该纳入《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基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ii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