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果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41801/fc95fc9974e334c6.jpg)
姚崇,中国名相。
姚崇为政精明干练,早在武则天、唐睿宗时期就出任过宰相。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不久,立刻密召姚崇与他讨论天下大事,有意任用姚崇为宰相。
姚崇知道唐玄宗有大治天下的理想后,并未当场答应,而是先对唐玄宗说:“我有十件事,如果陛下觉得做不到,那我就不做这个宰相。”唐玄宗说:“你先试着说出来。”
姚崇说:“一、以仁恕治天下;二、不贪求边境战功;三、执法从身边人开始;四、不用宦官参政;五、租赋之外,禁绝外戚权贵、公卿大臣进贡献礼;
六、禁止皇亲国戚担任台省级要职;七、对大臣以礼相待;八、让群臣直言不讳;九、杜绝寺院、道观的继续营造;十、汲取汉代外戚干政教训,引以为戒。”
这十条著名的建议一针见血,史称“十事要说”。这不仅是当时国家最为迫切的问题,也是历代大治天下的关键所在。在获得唐玄宗的肯定答复之后,姚崇正式拜相。从此也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之一“开元盛世”的序幕。
直到开元盛世后期,这十条建议基本实现,大唐王朝由此步入巅峰。姚崇,也因奠定了开元盛世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而被誉为中国名相之一。
姚崇的盛世功绩我们在这里不再多叙。今天单说的是姚崇任宰相时的一个著名事件——姚崇灭蝗。
公元716年,山东发生蝗灾,朝廷派出捕蝗使捕杀。当时朝廷为此事议论纷纷,一部分官员认为蝗灾属于天灾,应通过勤修德政、反躬自责、贤良在位等手段,获得上苍感应。大臣卢怀慎说:“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去。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
谏议大夫韩思复也提出:“希望陛下反思为政缺失,派使者抚慰百姓,减去不急需的事务,任用正直大臣,上下同心、君臣一德,以诚敬回应上天。同时请停止派出捕蝗使。”而地方官倪若水也持上述观点,拒绝执行朝廷捕杀政策。
姚崇从灾情的角度坚决支持捕杀,并说道:“庸儒们拘泥不化、不知变通。事物的发展经常有经典可依,也有大势所需。古时曾有蝗灾因不肯捕杀而导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
如今飞蝗遍地,反复繁殖,百姓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失所,关乎国家安危。蝗虫即使不能灭尽,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要好!古时一州有好官,而蝗虫不敢入境,如果说修德就可以免除蝗灾,难道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么?”
在姚崇的坚持下,各地方开始捕杀蝗虫。当时采用夜间点火的方式,引诱蝗虫入火自焚,然后就地掩埋。据当时统计,共捕杀蝗虫14万石(一石100斤左右,共计约1400万斤),投进汴水中的不计其数。不久,蝗灾逐渐消除。
姚崇灭蝗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获得了后世许多著名执政者和政治家们的大力赞赏。当然,也有不同看法,如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捕蝗》诗,其中四句是:“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民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表达了不认同捕杀蝗虫的做法……不过,许多史学家都认为这是陈旧拘泥的观点。
顺便说一句。
首先关于姚崇灭蝗事件,由于时过境迁,无法感知当时蝗灾危急百姓生活的紧迫程度,所以不好直接评论这一措施。从后世的执政者和唯物主义者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是支持并赞赏。
但末学有一个保留观点,当时是否可以尝试、或者同步并行“修德灭蝗”的措施呢?况且,“修德除灾”的方法,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被使用,并亲测有效。
所谓“修德除灾”,也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之一。执政者或当事人,在灾祸预警或降临之时,通过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措,悔过自己平时的过失,积极修德改正,惠及于民,以反省、自责、诚敬和实际改过行动,来回应上天,从而解除危机。古代圣贤天子如商汤、汉文帝、唐太宗、康熙等,均使用过这种方法。
所以,对于姚崇灭蝗事件,您怎么看?
(史料选自《旧唐书·姚崇传》)
(史料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