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老师讲到对于一岁前的婴儿任何需求,尽可能全方位满足,以给予其安全感,那么一岁后如何更好地引导呢?例如吃饭,总是边吃边玩,经常追着喂,如何规范其行为。
边吃边玩,追着喂是中国父母孩子中间最常见的一幕,尤其是奶奶喂孙子。究其原因,是因为奶奶怕孙子吃不饱,怕小孩子弄得身上脏兮兮,怕小孩子不好好吃饭影响情绪……
我家女儿一岁多一点就已经会自己拿勺子吃饭,这个时候大人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但是不可勉强。如果孩子吃了一些,不想吃了,说明孩子已经吃饱,如果按照大人的饭量来衡量孩子的饭量,会让孩子吃撑。
大人之所以不停的喂孩子,主要是对孩子的不够信任,不相信孩子有自主意识,不相信孩子能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吃饱。种种的不信任,造成了大人过多的包办代替。包办代替对于大人而言会省很多事,省去了小勺把饭弄到身上的事儿,省去了洗衣服的次数。
至于孩子边吃边玩,就是没有建立好规则意识的体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吃饭就要坐在饭桌上,拿着碗筷,专心致志,细嚼慢咽。玩耍时需要离开饭桌,尽情的玩耍。
有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看见孩子玩的正在兴头上,往往会趁着这个劲儿让孩子吃,因为这个时候喂饭,孩子吃的可能会多一点,也会比较顺利。但没有细想,有时候孩子吃饭是品不出滋味的,只是为了吃饭而吃饭,对身体健康不利,对品味美食不利。如果孩子不能建立起对食物的感情,再次吃饭,孩子可能仍然会不怎么热情。
所以,中国家长为孩子饭主要原因是为了省事,干净,顺畅。却忽略了自主吃饭也是孩子自我成长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吃饭的过程中,他能够学会的东西很多,比如规则意识,比如仪式感,比如如何使用勺子筷子,比如如何区分和品位不同的食物……
其实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对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种是让食物的样式多样化,这个是要父母费很大心思的,比如现在热卖的蔬菜馒头,各种颜色好看又好吃;第二种是吃饭的时候可以讲相关食物的故事,比如讲萝卜的成长故事,讲豆腐的营养成分……
让我想到了正念吃葡萄干的例子,当今的人之所以焦虑抑郁,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能够活在当下。比如吃个饭匆匆忙忙,也许只是把肚子填饱了,却不知道酸甜苦辣。吃过饭之后又忙着做其他事情,也许都在奔着一个结果,却忘记了欣赏过程。
我在学习正念吃葡萄干的时候,先看葡萄干,看它的色泽形状,在闻葡萄干,闻他的味道,再把它放在耳朵边听一听,放到嘴边,感受它的光滑程度,用牙先轻轻的咬一下,感受是什么样的滋味,然后慢慢的小口的咀嚼,全身心立体化地感受葡萄干的各种滋味,也许有甜有涩……所以我和女儿经常会正念吃某个东西。自然对事物的兴趣就有了!
电视台的各种美食节目不就是让我们和食物建立起浓厚的感情吗?
这样把孩子当成一个成长中的人,既吃了饭又增长了知识,还融洽了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