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打球的孩子鞋带开了,但系鞋带的手法不是很娴熟。最后也没系好。旁边的队友说:你教我打球,我帮你系鞋带。
《变形计》里有一期,主人公刘思琦十六岁了,日常穿衣服需要妈妈伺候,剪指甲需要姑姑帮忙,吃饭需要保姆喂。逛街购物挥霍无度。家人称她还小。她之所以这么小就是因为家人太宠溺她了。
像这样的孩子很多,在父母“无私”的爱中长大,渐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变成了活生生的“巨婴”。爱孩子的方式错了或者过火了,爱孩子的方式就是伤害而不是爱。
爱孩子,不正确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第一,父母没有长大。不会付出,没有耐心爱孩子。结婚后有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第二,情绪化的爱。开心对孩子热情,不开心把孩子当出气筒。孩子焦虑没有安全感。
对于孩子我们的心态总是很复杂,想疼爱又不能溺爱,想批评又不能严厉。所以现在父母很焦虑。爱是一种本能,教育孩子是我们的修行,需要我们永不停歇的成长和反思。
(二)
爱的早晨。用爱的细节叫醒孩子。每天早上可以用舒缓的音乐,让孩子听觉上接收到一种愉悦,让还爱沉浸在欢快中起床。没有音乐,可以用手抚摸孩子,慢慢告诉他“该起床了”,孩子会睡醒,睁开眼。“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大脑是空白的,父母爱的传递,给孩子一个爱的信号,开始一天的好心情,可以让孩子沉溺在充满爱的家庭中。
有的孩子爱懒床,特别是冬天是一种挑战。大人一定不要贪恋被窝,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还可以互相监督或者比赛,看谁起的快。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频交流。用爱的心情倾听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回归理性。要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放下架子,坐下来眼睛平视,和他平等相处。除了关心孩子健康还要内心的倾听孩子的喜怒,理解孩子,给孩子足够耐心,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求。真诚的赞美孩子,多夸孩子不要讲孩子笨或者负能量的话。孩子伤心时,多拥抱多安慰。提高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他永远的后盾。
我们习惯于倾听孩子,却忘了向孩子倾诉。倾诉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寄托。试着向孩子倾诉,让他感受到你的开心与不开心的事,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依赖和深深的爱,他会更有责任感,更爱你。
同频学习。用爱的行为感染孩子。有位妈妈在陪孩子时,在一边刷手机,时不时到孩子跟前看看写作业进度,发现孩子写作,粗暴的喊:是下雪,不是下血。孩子吓了一跳,愣住了也没改。这位妈妈,立马给孩子暴力,在孩子头上敲了一下。“陪”与其是在说孩子,不如说是在给他制造恐惧。家长不争气,不怒吼,孩子才愿意主动调整。
大人应该关掉手机,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可以看自己的书也可以看孩子其他书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孩子遇到难题要帮助孩子分析,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引导和启发,多探讨,一起分析学习的问题。更不能有任何臭脸和暴力。这些粗鲁的行为都是强迫。一位有情绪的妈妈是培养不出淡定的孩子。言传身教,好的学习氛围,一定可以感染到孩子。
自由活动。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有人会疑问:我们给孩子自由了,孩子会不会学怀?孩子还小,会不会接触坏的人和事?严加管束,让孩子无法适应社会。孩子每天的行为,某种意义上是我们强加给的孩子,是不是有点自私?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世界需要玩耍或者游戏中认识新的事情。
这时候,我问了问坐在旁边的小朋友:假如给你放一天假,你不用写作业,不用按时,也不休息也不用听妈妈指挥,你会选择干啥? 给孩子适度自由是有利于成长的。
但是,自由有个限度,不能有不礼貌粗野的行为。做不该做的事情,拿不该拿的东西,吃不该吃的东西。假如出现,你只要提醒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帮孩子学会分辨行为的好坏。
《爱与自由》说:自由可以给孩子意志力,孩子的意志力就是专注。让孩子按照自己内在的程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建立持续性,在成长中建立遵守规定的能力。
为人父母,我们要照顾好孩子的方方面,事无巨细,在细节中享受“甜蜜的负担”!
育儿育己,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