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部分人认为来自美国典型精英名校大学生是这样的:他们双修专业、擅长体育,谙熟多种乐器,掌握几门外语,并参加为世界某贫穷地区组织的援助项目,而且仍有精力发展几项个人爱好。这些年轻人身上发散着自信、自乐和自足。
可《优秀的绵羊》一书,却向我们揭露这样一个事实:当那层不可一世的自信和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他们看似优秀,但不敢冒险,互相模仿,一群一群的都往同样的方向走,像绵羊一样。
这与我们对精英的印象大相径庭,我疑惑,他们为自己的成绩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为什么还做不到真正的优秀?问题出在哪里?
02
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最近半年我在互联网付费学习的经历。当知识付费时代来临,让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身怀各种技能,成为斜杠青年,获得众多粉丝,在网络上算得上红人,羡慕之余,更是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于是,兴冲冲地报了很多微课,有时间管理,知识管理,写作课,好好说话,练就好声音,说庄子,手绘,说书音频,成长课程等。
可是,半年时间过去,我没有像期望的那样收获很多,不是课程不好,原因在我。当朋友说,你很厉害,会时间管理、知识管理,还会写作和开通了公众号。我不禁心虚,我参加了这个课程,真的就会了吗?想到一起学习的人,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的不到一半,质量称得上可圈可点的也是极少数。想必大部分人都如我一样,只是参与了这个课程,实际收获则另当别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回想我为什么会购买这么多课程?是因为我一直处在一种知识焦虑中,害怕落后,害怕跟不上别人的脚步,结果这种焦虑的折磨,转化为自己参与学习的冲动。但大部分内容的学习只是一种我努力的假象,它们并没有真正转化为我的能力,也并不是我所需要的,而只是获得了一个“我学过××”的标签。而推动这种焦虑状态的则是潜意识里的恐惧感。
那些美国的精英学生,则是害怕失败,为考入名校,像玩套路一样,完成名校招生的各种指标,进入大学后,也是为了确保安全,大多数人选择相同的专业和就业方向,没有精神勇气,不敢质疑,不敢探索自己的热爱方向,没有创建自己的生活。可以说,他们的优秀只是表面我们能看到的一系列标签,而缺少可以称道的内核,即独立思考能力和构建自我。
03
我的一个写作老师,初报名时,看她简历,并没有常见的标签,如证书和奖牌之类,我不禁对她的写作教学水平有些疑虑。接触后,才渐渐发现她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口碑,不只是因为她写出了好文章,还因为她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真诚和平易近人。除教写作外,她会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和成长经验,尽管这些都不包括在学费内。
我一直对标签有距离感,但又往往像大众一样从标签里看到一个人的优秀与否。但随着视野越来越广,我越来越意识到最有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比如精神、品质和自我认知。只有这些熠熠发光的人,才让优秀不空洞。
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新加坡开餐馆的华裔,即使现在身家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依然如早期创业时过着起早贪黑赚钱的日子,当其它饭馆在晚9点都早早关门时,只有他们的餐馆灯火通明到凌晨,而清晨四五点就开始准备早餐。因为他们害怕吃过的苦,过过的穷日子再次复演,所以不敢有丝毫懈怠。
作者对他们钦佩不已,我赞赏他们的奋斗和持之以恒,但不认同他们穷其一生的努力,只为了一家红红火火的餐馆,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希望他们在这个付出过程中,同时完成了自我的精神追求,如真心喜欢制作食物,或愿意通过餐饮结识朋友。如果没有这些,机械的花费时间和体力,错过了自我的探索和完善,那些努力是否也是属于浪费生命的一种?
04
在我被网络课程忙得焦头烂额时,好朋友小琦却对此无动于衷,尽管我屡次向她推荐。她淡然地说:“那些课程固然好,但不是我所需要的。我从古诗词、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的阅读中,能够找到我想要的。”开始,我还认为她为懒散找借口,现在才明白她的从容,来自于她准确的自我认知。
虽然还有很多课程没有结束,但我已经果断停止,把所有精力都花在阅读书籍和写作上,因为我知道阅读是最适合我的学习方式,也最能满足我的认知升级需求,而写作则能把阅读和我的思考打通连接。这样,远比原来的忙乱更有效。
只有在清醒地认识自我,敢于探索自己的热爱领域,才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自己的所做成就你的追求,那么努力就是一个完成自我的过程,也就成为你生命内涵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奋斗半生,会突然恍惚:我这么努力,是否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