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莫向光阴惰寸功 | 勤奋,让书法成为生活

莫向光阴惰寸功 | 勤奋,让书法成为生活

作者: 自适居 | 来源:发表于2019-10-15 14:23 被阅读0次

    “如果想要写好毛笔字,学好书法艺术,首先第一位的就是“勤奋”,勤奋是基础。基础之上,还要有“热爱”,没有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就不会有持久的思考论证。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二者不能脱离,是相辅相成的。”

    *文章根据孙伯翔先生与先生长孙 孙本乔对话编辑整理

    *图片由天津自适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转载请联系后台

    日课

    写字,首先要作日课,有个每天临写的计划为好,但不能绝对化,不能像是应付差事。日课以兴致高低为主最好。比如今天你身体疲惫,情绪不高,就不必在像往常一样临写许久,可以去“读帖读碑”,翻阅些书籍,缓解下身心。如果今天心情特别好,那当然可以打破日课时间计划,写到半夜也无妨,直至兴尽,接着去睡个安稳觉。转天看到之前写的都不满意也没大碍,一扔了之。新的一天,继续写就好了,这样长久下来,写字的水平和对书法的认识自然就提高了。

    日课,重点是每天的“笔耕不辍”,每天的思考论证,这样长久之后就能从量变转化到质变,不用纠结于每天都能进步一大块,那样就太急功近利了。学书法,乃至做其他任何事,急功近利的都不会长久,基础打不牢,总有一天要“回炉补课”,贻笑大方。

    学书之初

    学书当学法,学法当从“古”起手,“继往”才能“开来”,但这个道理不仅仅说的是源流之理。

    我们讲的从古入手,强调以名碑、名帖来作为法则,而不是以古代的任何一种书迹都作为根源。比如像新近出土的一些无名或以刀代笔的小墓志、小造像、瓦当文、刑徒砖以及大量的竹简、木简,一般的经生写经等等,只能取意,悟其天趣,不能做学书的法则。

    学隶书的只取汉简为法,不临礼器、曹全、张迁等名碑;学魏碑的只把重点放在以刀代笔的小石刻,不以张猛龙、始平公、张黑女、郑文公等为宗,虽是学古,却是歧途。甚至可以说,正路没走正,歧路走的猛。上千年的精华,自有公论,放弃传统和经典,仅凭一人之力,一人之天赋异禀是不可以“开拓书法新天地”的。

    学书源流之分

    学书有源流之分,我们当以学源为主,先人的流可以兼取,但不能本末倒置。

    就碑学而论,清代中叶,碑学大兴,造就了如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等诸多大家,他们的成功是经源头而取,辟成自己的流派,各自成宗。我们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当从源头起,有为之后再辟流,如果学魏碑只取赵之谦或康有为,学隶书的以邓石如为法,舍其源,学其流可不是上乘之见。

    回忆我自己学书的历程,初学时是从唐楷入手的。我觉得这样的路子是可行的,所以我以后也这样教我的学生。如果从别的书体开始是否可以呢?现在我也改变了我以前的看法,不能太绝对。根据每个人的条件从何入手都可以,不过要明白“先平正、后险绝、再平正、最后贯通”的道理,它是根据自然规律而得出的,没有一定之规,非要从哪一种书体才对,但“平正”,写的像,总是没错的,不能上来就随心所欲,初学没有规矩是不行的。

    初学过程

    学书当有主见,但不能固执,学书更要广泛请教征求意见,两者并不相悖。当然了,请教别人,得先知道自己的欠缺处。而且,得先通过自己的思索,思索不得再去请教,不能有了一点小问题就去请教,没做好功课就随意的去请教,那不是请教,就是给自己图省事。好多小问题,你多写几张纸,自然就悟出来了。悟出了道理再请教,才叫学问交流。

    学书的过程中,思了没思?读了没读?悟了没悟?至关重要!否则你会越写越麻烦。“熟”固然可以生“巧”,但“熟”也可生俗,甚至也可生“死”,这是非常可怕的。越写越熟,越写越“油”,固步自封,俗不可耐。咱们天津人讲,这人为人太“油”, 就是这个道理,书法作品要给人静气,给人大气,有精神在里面,不能一眼望去,都是小聪明,小技巧,看着空洞乏味。

    对初学者的嘱咐

    眼要“求博”,手要“求精”。做人要诚实笃厚,作书要有“贼心贼胆”,大胆的去学,大胆的去写,大胆的去悟,两者并不矛盾。学书者要博览百家,但又必须以一家或二三家作主攻,有所突破,就会有所成就,这个道路是很漫长的,更是很快乐的。

    唯/有/勤/奋/不/可/辜/负

    我写字写了七十年,现在还觉得有很多的不足,每天还坚持日课,对于我来说,写字有时不是创作,就是“干活”,我是写书法的,书法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荣誉,写书法的不“干活”哪行,这是最朴实的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向光阴惰寸功 | 勤奋,让书法成为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ls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