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无疑是我们当下社会中最热闹的一个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朋友圈。圈里有你没走过的路,没看过的风景,有你想拥有却没有拥有的梦想,也有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有一种智慧叫朋友圈可以说,朋友圈是生活为我们展现的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每一天,我们确定或是不确定的某一个时间段,朋友圈都有新动态,有人出国留学并晒出了自己和外国友人的合照,有人周游世界以分钟为单位刷屏朋友圈,有人健身时有意无意的秀着自己的火爆身材,有人吃火锅发小视频让你有舔屏的冲动,也有人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发广告,还有人放大或缩小自己的情绪给别人看。朋友圈是个最不会考虑别人感受的场所,也从另一种程度反应着个体生活的喜怒哀乐。
记得奇葩说有一期节目是在辩论“朋友圈该不该秀晒炫”,我第一眼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内心的想法是不该,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关,我不太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摊牌,因为当时的我把这种行为定义为“个人通过朋友圈将自己的情绪强加给了别人”,但时间改变了我曾经的想法,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的性格,我慢慢觉得,朋友圈应该是个充满可能得群体,良莠不齐却也不失可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好恶喜憎,我们也会惯性的把朋友圈里符合我们判断的定义为好并随手点赞评论,而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东西我们会自动屏蔽或者在心里彻底否定,这些看上去都是正常行为,没有任何不妥之说,但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扼杀了我们生活的多样性。
为什么这样讲,道理很简单,我们日复一日的刷着朋友圈,筛选符合我们三观的东西加以保留,久而久之,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个体的动态会消失在我们的朋友圈,最后我们的朋友圈也就不知不觉类同于自己的相册,也就是说,我们花时间克隆了很多个自己,我们的朋友圈只有我们想要的那一种样子,而朋友圈原本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了。
也许你会说,朋友圈嘛,就应该是自己喜欢的样子,我赞同这种说法,但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慢慢都会明白,
生活不会永远只有我们喜欢的样子,也不会因为我们讨厌什么它就屏蔽什么。
所以朋友圈让我们练习接受,接受我们追捧的以及厌恶的种种,也让我们不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它告诉我们很多种生活的可能,想要的不想要的都已囊括。
我很渺小,也很安分守己,我也像好多人一样过着一眼就能看到死的生活,每天都计算着固定工资发放的日子,
但我不拒绝朋友圈里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人给我展现她们的生活,我并不会觉得她们高端的生活和我当下的境地格格不入,我反而很乐意看见她们的不平凡,至少,她们让我知道,这世界上真的有人像我想象的一样活着。
我也曾讨厌朋友圈里一波又一波的广告,但现在我自己也成了我当初讨厌的人,我慢慢理解到,我的朋友圈是为了方便自己而不是取悦别人的道理,既然我发的这个东西会给我带来效益,能改善我的生活,那我就没必要考虑别人怎么看的问题,毕竟朋友圈几百号人,我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高中时候的我很率性,我可以因为某一天一点点的不开心就能在朋友圈说一天,也会因为一点点的的喜悦而有昭告天下来普天同庆的冲动,现在这种行为少了,我会尽量发我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在圈里,但我不会因为看到哪位朋友发了一条类似我高中一样的小情绪的朋友圈而品头论足,我愿意接受所有的内容,我把这种接受解释为从朋友圈汲取的智慧。就像我现在很努力的生活着一样,我相信朋友圈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叫今天的日子里在努力的生活,我们的人生轨迹不同,但总体节奏是一样的,我们都有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有青春都会老去,我们的观点和认识时刻都在更新,所以我们没必要非要给自己制定一个终生参考的标准,我们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求同存异也适合朋友圈。
有一种智慧叫朋友圈有人曾说,朋友圈永远是幸福的,怎么说呢?不全是但大部分情况确实如此,毕竟我们都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是自己所能展现的最好状态,我们都不想让别人窥见我们生活的不易与辛酸,所以朋友圈永远有一种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以至于身陷泥沼的我们会触景生情,会有一种“天不渡我我何为”的怨气。
但我们都应该理智,要明白我们眼前这条光芒四射的朋友圈其实也藏着当事人不为人知的努力与辛苦。
朋友圈里的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我们妄加指责,因为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我们要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样接受圈里的所有人和物。生活不可能永远只有一种样子,所以我们穷极一生都在生活,都在感受它的多样性,朋友圈里的故事,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也有可能是我们的未来,还有可能只是我们一生中的一个传闻,这些事,不管我们会不会经历,它都在我们能思考的日子里出现了,存在即合理,我们应该学会包容性的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