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问题都有这样的特征:既相关又有趣,既不太容易回答,又有可能用现有的材料解决,或至少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
——【德国】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有人说,发现问题并提出好问题,远比能够回答问题要重要得多,也厉害得多。
这也是我的一大苦恼:我时常想,怎样在课堂上,提出足够“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完成自主探究,有效学习。
既要和课程内容相关,又要有趣;既能形成梯队,由简入难,可那难的,又要难得恰到好处,要比已学过的略难一点,不容易回答可又能用学过的知识回答——这真是太难了。
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过了小学阶段,到中学时,高一个年级与低个一年级之间,学业的阶梯差异实际上非常不明显。
——所以,这个“略难一点”该如何把握呢?
同一篇文章,对相差一个年级而已的学生,设计问题时,它的“难度”应分别体现在哪里呢?
每当我想到这一点,便忍不住要再叹一声“太难了”。
但这也激发我不断思考探索。
希望能够早是掌握个中要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