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
小区有老人去世,老太太就住在我住的楼下一层,儿子坐轮椅,独身。老头也有病,经常一呻吟就是一夜。
老头老太捡些废纸皮卖,大家有纸箱子就拿去给他们,抑或是直接扔在他们头外的楼道里,我也经常送一些下楼。
老太太看到就笑嘻嘻地,天天进进出出,她每次看到我就笑:“你又回娘家啊!”
我说是啊,一天要回去几次。我爸妈就住在对面楼,几步楼过去吃饭。
那老太太每次都要这样对我说一句,她身边要是还有别人,我走后她就会对别人说:“娘屋近啊,好啊!”
每天都只有这么一种对话,我就跟我妈提了一句,我妈说:“老实人嘛,不知道说什么。”
后来再见到她,她依旧再这样问我时,我就继续笑,继续说是啊是啊。
今年见她突然瘦得厉害,瘦得很快,本来个子就小,瘦得简直风一吹就要倒的样子。
最近也不知道哪天就悄悄进医院了,应该也没在医院呆几天,突然小区群里有人说她去世了。
当天做了手术,本来以为快出院了,不知为何又突然没了。
他们曾经在不远处的村里租过几间泥巴民房住,这次老太太没了,就又去借那里的民房办丧事。
小区物业的姐姐热心肠,依旧在群里通知大家,提醒要送礼的去登记,然后安排车接送。
我带娃去不了,我妈去了,那天下着小雨,高一点的山上下着雪,很冷。
关注了一下群,看了谢帖,才知道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还有孙子,孙女,还有重孙,但平时只见她跟老头子和残疾儿子生活,极少看到其他人。
后来群里有人发视频,看到小区很多人在他们办事的屋边拍段子,有的在唱,有的在笑,有的在跳,有的在摆姿势,有的在提醒大家怎么走……
心里想,这样不太好吧,人家儿子应该也在群里吧,又不是什么喜事,这么开心让人家家里人怎么想呢?
不过转念想想,这又是人间常态,有些老人去世后,到场的人笑着闹着的情况很平常,甚至他们的儿女也会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比如办丧事的那天早上,我在小区看到一个邻居,他问另一个邻居说:“你今天去不去?”
另一个说:“我不去,太冷,而且那种事,不喜欢去……”
问的那个说:“一起去玩一下嘛,这么多熟人一路多好,可以一起喝两杯。”
另一个说:“算了,我还是自己在家炒俩菜,自己喝两杯吧!”
看吧,那个说去玩去喝两杯的人,就是很多人类似的心理,去世的是别人家的人,即使会有惋惜,可怜,也不过是一点皮毛式的伤感和叹息。
转念就会放下,他们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事,自己的衣食住行,自己的油盐酱醋。而他们的悲喜,他们即使能体会到,也是不痛不痒的那么一刹那。
所以他们会在那种现场看热闹,当成是去游玩,可以嬉闹,可以喝酒,可以吃肉,可以欢喜,可以忽略那个已经离开人世的人、也可以忽略他的亲人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
当然,这是部分人的表现和心态。稍微懂礼貌懂事一点的,多半会收敛一下,至少装也要装出一点严肃和庄重来。
只是他们也无权指责那些表现欢喜的人,就像鲁迅文章中说的那样:“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所谓感同身受,其实是很难的,事情不是自己的、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人是体会不到疼痛的。
即使有瞬间的感同身受,那也可能是刻意的,是一闪即逝的,是一回头就可以忘怀的。
如同伤口不在自己身上,光是想像别人有多疼痛是没有用的,那感觉是虚无飘渺的,是刻意却无能为力的。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有那种体谅他人心境的觉悟,那是基本的礼貌礼节,也是基本的善意。
当事人在流泪,你就不要笑了,哪怕你真的想笑,躲起来笑也好。否则你的笑,会成为当事人新的伤害伤痛。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也许只是虚伪,因为有些人表现不悲伤,其实很悲伤,也是那种乐于助人的性情。
这样的情况的确也很多,实在或随便,表面看让人不顺眼,背地里却是个好人善人。
可是能在这个基础上表现更温暖一点,不是更好吗?
毕竟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止是行动上的帮助,还有心理精神上的安慰和照顾,以便他们在难过时、还能感受到人间还有陪伴和鼓励,还有暖意和善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