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合蒜创始人姜凯:社群起盘成功的方法

合蒜创始人姜凯:社群起盘成功的方法

作者: 我是合蒜店主 | 来源:发表于2020-08-07 10:19 被阅读0次

     

    创始人自己

    创始人本身要是最坚定的理念践行者,只有创始人发出最强音的同时能够和社群发展相辅相成,让社群的初始势能达到理想化。

    社群基因,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启动社群的专属基因,然后通过分析顺势而为、自带流量、被动启动三种方式来帮助大家思考更有趣的启动方式。

    基因是影响人类繁衍的重要因素,好基因能够繁衍出优秀的下一代。那么它对我们想要孵化或扩张社群,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好的社群基因能够让我们的运营工作事半功倍。

    你为什么要做社群?

    个人总结了一下,做社群可能会有这三种理由。影响力、价值化、纯社交!

    不管是哪一种玩法,社群都只是伏笔,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

    总之我相信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能玩出很多东西,所以请听课前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正在从事的这些产品,要去实现自己的一个社群,你能找到怎么样属于自己的基因呢?

    社群启动模式

    1、顺势而为

    举例:罗辑思维,很早期投入并坚持到现在的公众号,抢占到最佳风口。13年开始时候关注罗辑思维的时候,它还仅仅是每天一个60秒语音推送,回复关键字可获得美文的公众号。

    通过罗胖这个人格魅力体,发出很好产品,然后慢慢地引发大家都去关注。你会发现,随着他的坚持,慢慢的罗辑思维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生活方式了。

    慢慢的出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大家会说,有没有类似于罗辑思维这样,好一点的公众号推荐给我?

    你有没有关注一个很有趣的公众号,叫做罗辑思维?通过这样子的一种谈资,你会发现,如果有共同爱好的人,很快就能建立友谊,这种爱好就像桥梁一样,很快就能把大家去连接起来。

    因为喜欢罗辑思维的内容,或者罗胖这样的人格魅力体,慢慢地组建了一个同好圈,后来就衍生出了各个地方爆炸式的罗友会,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罗辑思维的社群。

    在今年罗辑思维的一个运营人员来深圳活动,很有幸地我朋友问他,罗辑思维是通过哪一些运营手段让大家自愿地,在全国各地,去组建活动,花费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去参加罗友会。

    他说,罗友会跟他们总部关系不打,并不是至上而下发起的。而是大家因为喜欢罗辑思维的内容,自发去组成的,所以罗辑思维的社群能够做起来我归结是一种顺势而为。

    2、自带流量

    举例:趁早。中国第一女性励志品牌,创始人王潇—潇洒姐,一直很崇尚积极向上、自律的生活方式。我14年关注她时就发现,她有出一些书籍。在14年,她恰巧来深圳西西弗发布《米字路口问答录》我有去听,也就得知了这个人。

    发现她真的不仅长得好,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强,同时气质出众,可以看得出非常精英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地号召了很多有相同想法的人聚集到一起。

    他们的这个理念就是通过健身塑形来拥有美好的体态,通过学习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金钱等回报,所以它影响并成就了很多精英女性。

    3、被动启动

    举例:行动派。在2014年时,行动派创始人琦琦第一次带着她的团队来到深圳做分享。我当时去听她演讲的时候就觉得她很厉害,小小的个子,却有那么大的能量。她当时说了很多很突出并影响了我很深远的话语,比如“关注点在哪里,能量就在哪儿”。

    看到行动派这个名词的时候,你也会发现她真的很有行动力,才一步一步把她从一个比较普通的小白领带到了现在风靡全国的一个社群领袖。当时听完她的分享会之后,就想如果能够供职在这样子有活力的一个机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所以毅然决然地就从那个上一家500强公司就跳槽去了厦门。当时我们发现如果只是依托于琦琦个人去各个地方去做活动,就算行动君团队再如何强大去各个地方做论坛,或者策划各式各样的活动,都不可能非常快速地去帮助大家解决地域性跟时间性的问题。

    大家还是会觉得不够,全国各地的伙伴都会写信跟我们说,觉得我们的模式很好,我们的理念也有帮助到大家成长,那么他们能不能实实在在地在当地去组建一个,或者说复制我们这样子的模式。

    我和当时最早批的行动君搭档们听到就觉得蛮好的,如果大家真的能够从中去得到成长,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也就鼓励大家在各个地方去形成自己小型的朋友圈,也就是后面的伙伴圈,通过让各个小圈子的这种汇聚,慢慢的又行成了大的城市伙伴圈,慢慢地就有了行动派社群。

    我加入行动派的时候,行动派社群还没有真正组建,而我也很有幸地在大家提出这个议程的时候,因为我的性格,或者因为我刚好有这个机缘加入,所以挑起了这个项目,并且可以从零到一去见证。

    虽然说我说他是被动启动,但是在后面的运营过程中,我们有付出很多努力,去协助到海内外的小伙伴们。

    说完这三种启动方式之后,我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三个案例里面回顾自己现在从事的点,从标杆社群的案例中去想想自己更匹配的启动方式,或者想到组合拳,还是说你有其他更创新的思路,大家可以好好去思考。

    社群身份,好的社群名字寄托了你想要完成的社群使命,所以提醒大家要想清楚自己目标。一个好的社群,名称它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启动点。取名是很关键的事情,因为名字决定了你要完成什么。我们再用三个案例来帮助大家进行社群身份的理解。

    1、秋叶PPT

    从名字能够获得两个信息点,第一个是秋叶,有秋叶个人品牌在里边,第二个是PPT,PPT是一种技能型的社群。我们都知道秋叶现在被誉为中国的PPT教父,秋叶PPT,它就是一个技能型的社群。

    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想到,他们的覆盖面不会特别大,因为他是聚焦在某一个方面的,它是一种用户聚焦型的社群。但是这种社群能够做的影响力很深,商业价值也会很高。

    因为职场新鲜人和大学生普遍需要此技能,它有天然付费的需求,大家不要忘记了在学生和白领学习完、成长完之后,只要秋叶PPT团队的课程不断的在垂直领域里面去做深做精,总还是会有用户加入。同时学生和白领每一年都会有更新换代。

    社群逻辑,把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群都考量进去,去设计一个利人利己的底层逻辑,谨防在发展过程中走偏。

    不管你是为什么而做,就是你取了名字,你是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什么样的目的,你一定要想好为什么而出发。做社群,有一个很底层的逻辑,一定是利人利己的初心。想好了目的,还要想好初心。

    我之前觉得说作为一个运营人,我们就是服务大家的,就只要社群的小伙伴满意,就是最大的成就了。但是后来我想到,如果我们作为社群里面的一部分,我们本身就是一份子,我们要有一个成人之美的心,这个成人之美是既要成就他人,还要成就自己,只有实现共赢,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精力去投入。

    每个人在设计社群逻辑的时候,其实都要被考虑和设计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化,昂贵的已经不再是人们的金钱,而是人们的注意力。现在市面上很多时候会有很多营销事件出现,大家要有警惕心理。

    比如说前段时间出现的罗尔事件,我且不说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但是我想说,很多人觉得利用互联网这样的工具,只要学好讲故事的套路,就会有好好的未来。事实不是这样的,一定要想好初心,我们要先去做事,才会有好故事。不要去做投机取巧的事情,因为没有价值,不可能长远走下去。

    即便你的故事编排得非常得巧妙,非常得有意思,非常的打动人,但是你不通过坚持且循环进步的去做事,加深你的理念,设计好自己的底层逻辑,把每个人都思考到里边,没有共赢的思维,我相信这个社群是不可能走的深远的。

    我希望大家在取名的时候要想好你要达到什么目标,但是在出发时想好,我们为什么要发,除了目标点,我们也要看初心。

    我要给大家举个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明确这个设计初心的,走了一些小弯路。

    例子:罗辑思维

    虽然罗辑思维一直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但这并不代表说,他们做的所有事情就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罗辑思维做过很多吸引人的事情,比如说拍卖20年后的活动门票,卖出8000块钱的高价费用,前段时间最火爆的事就是投资papi酱,甚至还拍卖出了首条千万级的广告,在互联网圈子是一个神话,也算是一个现象级的事件。

    前段时间他们拆伙了,作为外围人士我不好臆断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几个月的运营下来并没有很大的起色、两个人在合作上没有足够默契?

    真相对于我们的课程不重要,但看到一篇很吸睛的稿子上刊登过罗辑思维的合伙人脱不花的观点:投资papi酱是罗辑思维最耻辱的一件事情(未经考证)。

    他们在走的过程中,也曾迷失方向,创业的战场瞬息万变,只能边走边迭代,接下来路需要自己去走,所以现在又专注在打磨自己的内容上面。

    他们开始明白最强有力的产品就是他们的核心内容,所以推出了现在很火热的收费分发平台—得到。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不管做得多强势的人,还是会有迷失的。有舍有得,是古人留给我们很棒的智慧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这个例子,就是希望大家想好目标,也要想好初心,不断地去更正和调整,让我们的运营道路找到最适合的方向。

    发现种子用户,找出天然存在的,挖掘可以培养的,培养值得栽培的,构建第一批用户群。

    设计一套可以循环的社群玩法,让组织内部可以自运转。

    用户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很多用户像种子一样需要我们去开掘和挖采。很多人会跟我讲,为什么我的群除了发红包之外,基本上跟死群一样?为什么我的群到现在完全没有规则可言?为什么我做的社群到现在我自己都觉得很迷茫很懵圈,拉个人进去之后很快就没有下文了?

    用户是需要通过我们去寻找,比如有一些用户天然存在的,只是需要激发。换种说法就是有些用户,是需要靠我们去挖掘培养。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去深入地学了解。

    经常会有人说,为什么我的社群总是没有活跃性?为什么感觉做社群总是有心无力,没有感觉到大家跟着我走?又或者是为何只有我推动一步,大家才动一步?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群体不简单只是个人的集合体而已,探寻集体行为的难度随着量级的递进而呈指数级扩大,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集体行为自然就更加复杂。

    社群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会具有某一系列的一些很强的标签、话属性。如果你设置好一个社群可循环结构的玩法,就能够帮助你相较轻松的去运营。

    不得不跟大家提到行动派的一个口号叫:学习行动和分享。我个人觉得这个口号提得非常好,我们只有通过学习,不管是看书学习,还是去听别人的分享学习,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的学习,都能帮助我们去成长。

    我们学习完之后,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够去检验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对我们是否有帮助,也只有通过落地才能知道我们学习到的东西是否适合我们。

    通过我们的行动之后,我们才能够快速的成长成为某一个小圈子里面的小行家,我们自主的或者他人的推动去进行分享。

    所以学习行动和分享就开始进行了一个闭环,就是学习之后,我们要通过行动这种方式去检验我们学到的东西是否适合,能够进行下一阶段的输出分享。大家可以看到行动派的这个口号,是一个闭环的模式。

    不管是学习行动,还是分享这三个词语其实都是动名词,也很容易让别人理解,它既可以做动词,一种态度,同时还作为名词,一种理念。

    通过学习之后,他们心中会有一些方向,那他们学习完之后还够不够呢?如果你只是做一个观望者,你不出来行动,比如说不跟着我们一起去参加我们的活动,或者去践行我们的理念,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去消化你学习到的知识,所以很多小伙伴就开始进行了小范围的社交。

    不管是群里的打卡活动,比如说每天都坚持早起,或者每天都坚持的就是规律作息,每天坚持写作,每天坚持看书等等。

    虽然很小的举动,但是大家都开始跨出了行动这一步慢慢地你会发现,通过很大基数,海内外范围内,大家都在行动之后,你会发现有一些人很快的就脱颖而出了。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每个人思维,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行动速度也非常的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生活的城市带来的资源也不一样。

    你会发现有一些人已经成为了他们那个领域的小小代表人物,这个时候你开始鼓励他们说,不需要请大咖去做分享了,你们就自己出来做分享,慢慢地去带动更多人站出来。

    当大家学会去输入、输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成长是最快的,这个时候,伙伴圈的粘性就越来越强了。我觉得行动派扩张速度这样棒,这个正向的理念功不可没。

    最后送两个我的观点给大家。大家一定谋而后动,去制定自己的行动纲领,在进入做某些社群之前,不要去想的大而全,或者说非常的高大上,只要我们切入某个细分领域去做到某个小领域里面的行家,本身就会发展地很快。

    流量闭环,设计一套输出闭环的结构,辅助大家更好地扩张社群。

    社群运营的碎片化环境存在的优劣势,大家要不断地总结、分析达到释放自己时间的目的。

    社群在往前推动当然过程当中一定会经历内部成员的迭代问题,我们分析了三种普遍原因,比如价值观不合、自然流失、阶段不符的情况,同时让大家思考从运营角度来说如何应对以上三种迭代的情况。

    社群的调性,因为运营社群和运营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只是以理念来引导成员,还远远不足以让社群运转,所以希望打造独具特色的社群文化。

    社群引爆,分享了如何运用社会化媒体来让社群所做的事情得到持续性的发酵,着重分析了所观察到的优秀案例,比如新世相,强调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运营人员不代表自己发声,那么我们做的事情会因为信息迭代过快而被等同于没有发生过,这样是非常可惜和遗憾的。

    微博矩阵和微信大生态,同时告诉大家之前在行动派伙伴圈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玩法来帮助大家了解和实操。

    用户分级,告诉大家用户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要适当地给予反馈,分化、激活不同类型的用户,并且支持用户一切正向反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合蒜创始人姜凯:社群起盘成功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gtf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