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偶尔会听到一种观点,说人类的科技正处于一个瓶颈期。就像在一个果园里,所谓“低垂的果实”都已经摘完了,剩下的全是难摘的果子,未来是一个科技发展的停滞时期。
这类预测未来的观点我通常不太在意,因为对未来的事,不管你是乐观也好,悲观也罢,总能找出一大堆理由。反正,未来总是出人意料的,做这样的预测,意义不太大。
但是,最近我看了一篇网上流传的长篇文章,也是这个观点,名字就叫《技术大停滞》,作者笔名叫“资水东流”。文章看完,不管结论怎样,论证过程对我很有启发。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结论本身。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我们从小就知道,人类正在处于科学大爆炸中。你看这些年,什么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等,发展得多快啊,人类怎么可能会处在技术大停滞当中呢?
你还真别说,科技大停滞这个结论,是很难证伪的。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你不能因为过去科技发展快,认为未来就一定快,这个在逻辑上没有说服力。
有一个“农场主假说”,说的是农场里有一群火鸡,主人每天中午十一点来给他们喂食。火鸡们观察了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他们就得出了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点,就有食物降临。”
它们在感恩节早晨公布了这个定律,但是,就在这天上午十一点,食物并没有降临。因为这天是感恩节嘛,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你看,过去发生了什么,不论它看上去多么像是有铁一般的规律,往未来一延伸,这个规律未必成立。
当然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它如果只是停留在这里,就成了纯粹的抬杠了。我们接着看,为什么他认为人类正处于科技大停滞中呢?
他引入了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就是“范式”。我们先解释一下这个词。
范式(paradigm)的概念,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在一本书,叫《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里面提出来的。范式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科学家共同接受的一套假说、理论、方法和信念的总和。
如果要有一场科学革命,本质上,不是简单的科学进步,而是一场范式转换。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场在基本假说、科学方法和共同信念上的彻底转换,科学革命就不会发生。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当年没有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科学家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理解的那样,只是躺在《圣经》上面睡大觉。其实,那个时候想理解宇宙的科学家们更忙。
为啥?因为根据地心说,也就是假设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话,和天文观测不符啊。但是又没有人怀疑地球是宇宙中心,那怎么办?
只好修正自己的理论模型。一个均轮,加上一个本轮,修正一下模型。还不够精确?那就再加一个本轮。
最终弄出来80多个本轮,最后这个“宇宙模型”变得极其复杂。当时就有人哀叹了,如果我是上帝,绝不会创造出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
这个困境不是因为科学家懒,没有进步。实际上,每加一个本轮,距离实际观测还是要贴近一些的。但是后来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我们才知道,那些进步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是在一个错误的轨道上试图自圆其说而已。要想摆脱那个困境,是需要在根本假说上做大变革的。
再举一个例子。瓦特改良蒸汽机后,整个19世纪,蒸汽机一直在改进,更安全,效率更高。蒸汽机的改进,也会引起一些附带技术的完善。但是,如果一直遵循蒸汽机的原理,用热水来产生动力,这样的动力系统存在极限,人类永远也没办法依靠这些来推动飞机上天。
直到内燃机出现,人类才有了一个革命性的能量转换器,才有可能造出飞机。在内燃机出现后,一系列的技术改进,最终导致了火箭的出现,才能把人送上太空。
在蒸汽机和内燃机之间,也存在着范式革命。
过去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叫量变导致质变。这没错,但是这句话在科学问题上,并不完全适用。量变,不见得能催生质变。
无论你在蒸汽机上做多少改进,在地心说上做多少修正,这些量变都不能积累成质变。只有开辟一条全新的技术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技术大进步,跨越技术台阶。
所以,科学革命上,反而是质变引领量变。
好,理解了范式革命这个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再来看人类现在的科技,确实就有问题了。
现在有所谓“科技媒体”的说法。你去看看那些媒体,他们报道的对象,哪里还是什么科技,其实只有IT业: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业、手机业什么的。
奇怪,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信息科技就当成科技本身了呢?
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所有科技领域当中,信息技术是单兵突进的。我们所讲的科技大爆炸,其实更多地是指信息科技大爆炸。
但问题是,人类毕竟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人类不能靠数据生存,我们得靠能源和资源生存啊。
正如彼得·蒂尔所说:“人不是信息,而是血肉之躯。我们作为物质性的存在,比作为信息性的存在更重要。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更廉价的方式到达那里更重要;发明癌症的诊断工具很重要,但是发明癌症的治疗方法更重要。”
可是回头看看,这些年,针对现实世界的技术改进,确实是慢下来了。
比如说,人类的速度突破。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依靠的是牛、马等畜力,人类的最高速度保持在每小时25英里左右。蒸汽机和内燃机出现后,增加到每小时100英里左右。飞机出现后,逐步接近音速。火箭是巅峰,人类迄今为止达到的最高速度是2.5万英里每小时,是由1969年“阿波罗10号”创造的。
但一切到此为止,上个世纪70年代,从伦敦到纽约的飞行时间是8个小时,现在仍然是8个小时。更快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的确也出现过,但是不好意思,2003年退役了,技术上还是不成熟。
我小的时候,以为人类登陆火星,甚至走出太阳系,那还不是近在眼前的事啊。但是事实上并没有,为什么?
说到底还是因为化学燃料的火箭发动机,不可能把人类送出更远了,而且成本也太高了。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对基于化学燃料的火箭推进做范式革命,人类将会被永远困死在太阳系内。
即使是发展最快的信息科技,其实也一样。它都还建立在几十年前,也就是图灵、冯·诺依曼那代人奠定下来的范式基础上。电脑技术更新换代,从单核到双核,从640K内存到了4G内存;手机从小屏幕到大屏幕,甚至没有边框,但是又能怎样?
根据我们前面讲的,范式没有变,就不会有技术革命,那我们真的就只是在前人栽的果树下面,把好摘的果子摘下来而已。
换句话说,人类正在面对一个局面:一百多年来,技术进步是有的,但是范式革命到现在没有根本性的突破。那么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确实是处在一个停滞期。
更要命的是,范式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你不可能预知未来的科学范式是什么样。
就像中国文明,在宋代到清代的这几百年里面,具体的进步当然是有的,但是在总体上,它已经是一个走进死胡同的文明,它在等待一次范式革命。但是如果没有1840年的西方炮舰,我们还觉得当时是天朝上国,一片繁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