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讲起吧!
话说,有一个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护士,她陪伴很多人走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当她问这些快要离开人世的人,对于人生有什么遗憾,或者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他们希望怎么过?
他们的答案大多是相似的,可以归纳为这五类——
1、我希望能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别人的期望生活。
2、我希望没有那么拼命工作。
3、我希望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4、我希望能多和朋友联络。
5、我希望能让自己过得更开心。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再讲一个前同事王磊的故事吧。
王磊所在的公司,要求员工每个月在系统上提交月度总结,不然就会不断收到系统的提醒邮件,就像催命一样。
这一天,忙得焦头烂额的王磊又被催命了。他一边整理上司马上就要的报告,一边打开公司的系统抱怨——我每个月做的事,跟上个月都一样!上个月,跟上上个月一样,有什么好总结的?然后把上个月的总结,再一次复制粘贴了上去。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不管是临终的病人,还是拥有大把青春的王磊,他们做的事情,都叫“被动反思”。而很多人的一生,甚至连“被动反思”都没有做过,更不要说主动思考了。
究竟什么是反思?
《论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说,我每天要反省自己好多次(三只是一个约数哈)。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不管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非常重视反思这件事。
为什么反思这么重要?
第一点,肯定成长。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三省吾身,更要三赞吾身。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我们回顾一天、一个月或者一年的时候,由于谦虚的美德文化,我们总是习惯先挑自己的毛病——这边10件事没有做好,那边10件事也没有做好,搞得自己这一年下来,灰头土脸、一事无成的样子。
但这是真的吗?如果在回顾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自己的成长——我们做到了哪些事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做到的?当你认真总结的时候,就会发现——天啊,你做的事,一点也不比别人少——你只是没有给自己做肯定的总结而已。当你每天、每年都知道自己做了很多值得肯定和点赞的事,你的自信就会提升。自信又会强化你主动做事的动力。有了动力,就更容易把事情做成,进一步获得自尊。长期下去,你就会培养出高效能人士的习惯之一——积极主动。
回到刚开始的那个问题——一个人什么时候会觉得“时光飞逝”又“一事无成”?
是他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记得,自己这一段时间都做了什么对人生重要的事的时候。因为,一个人但凡付出一点点的努力,或多或少,都会做出一些成绩来。
感到时光飞逝,是因为做了很多琐碎而不重要的事。
消磨时光,感到一事无成,是因为没有记录和肯定自己所做出的成绩。
所以,三省吾身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先三赞吾身。
从现在开始,想一想,你今天做了哪一件值得肯定和点赞的事?当然,只有肯定成长,而没有反思问题,会让一个人变得傲慢。
所以,反思的第二点重要性,就是——找出问题。
第二点,找出问题
这一点,我借用《原则》的作者雷·达里奥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其实,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类似的话——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过去自己犯下的错误,那就说明,我们没有提升智慧。
有的人工作了十年,但事实上,他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总结反思的习惯,在工作中,就会陷入一种“低水平的勤奋”状态。生活中,就会被各种琐碎的事情推着走,而不是主动选择去做什么。
这是一种失控的人生。
就像我们开头讲的那个临终的故事,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就反思了那一次,在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当然,也是最没有用的一次反思。
所以,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要学会反思找出问题:下一次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
从现在开始,想一想,你今天做的事情中,哪一件还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点,改进计划。
不管是第一点的肯定成长,还是第二点的发现问题,我们最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进下一步的计划。
一方面,我们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大脑会选择把那些已经完成的事遗忘,然后腾出更多的空间,留给没有完成的事。当我们把成长和问题记录下来之后,大脑才会默认事情已经完成,然后,留出更多的空间,来思考未来的计划。
另一方面,我们在年初做计划的时候,要么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定了超人的计划。要么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定了一个没有挑战的目标。
而反思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目标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随着能力提升的程度,来改进计划的进度。
以上这三点——
肯定成长、发现问题和改进计划,就是反思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个管理的闭环,更是一个训练我们螺旋式成长的闭环。当我们每完成一次闭环,它就会成为下一次成长闭环的基础,如此反复上升,我们最终会变成一个厉害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