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买了一本《红楼梦》,在好几个版本当中选择了一个“无障碍阅读典藏版”,因为确实有些生僻字读起来挺费力,在买的时候还在想它是怎么做到“不影响阅读体验的对内容做注解”
欢天喜地拿到书后翻开傻了眼,有你这样做无障碍的么?这特么是给读者增加了障碍。
上传中,请稍候。。。当看到这样设计时,顿时感觉这本书的编辑脑门肯定是被夹了。就像一块宝玉上面被强行插了纵横交错的树枝,拿在手上变成了一个刺猬。
本来一些词句生涩难懂,读起来会有思维卡顿,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在干扰注意力后又加了一层延迟。
就像在看小黄片时,除了卡顿还有满屏雪花,你让那些本身就瘦骨如柴的年轻人,怎么还能有好的体验?真正好的:即使听不懂小视频中的日语,但并不影响对整体内容的接受,依旧能让人血脉膨胀啊!
越是生涩难懂的地方,越不能被打断,你说到了即将冲破任督二脉之际,突然旁人来句:师太,哪里不行了?我来帮你?
能不走火入魔?
这种编辑还打着:文中加注方便阅读,反复注解扫清障碍是本书的特点。我觉得最应该扫除的正是他本人。
回过头,我们该怎么处理难懂的内容呢?
好书籍是能引起读者思考或从中学习,往往超出你半个身位的内容是最合适。正是这部分差距会让你感觉到生涩难懂,但往往对这部分内容的探究才是获取它最大价值之所在。
自己在困惑中苦苦纠缠出来的才能刻在记忆中,这也是阅读当中最有价值部分。在漫不见天的黑深林中,一深一浅寻找光明出口,那些路途中的伤口和泥巴才是你领悟后的勋章。
在越艰难之处越要保证注意力的流畅性,这是作为一个编辑在文章里唯一能为读者做的最有价值的行为。
一个好的编辑,处理内容应该是适当启发阅读者,把文绉绉的四角全部烫平了,不让他独自翻越险峻峰岭,何来的乐趣可言?不应该是让阅读者本人上下求索,翻阅典籍后的灵光一闪:哦,原来是这样的快感么?
简单粗暴在内容中央加入大批注解,则自以为能帮助人们理解,你可知:它就像总在一旁念念叨叨的唐僧,会而把看书的胃口都倒了。
有时候违背人类天性的设计就像一坨牛粪,臭的不能自已时牛却暗暗自喜:终于为大地添加了一点温暖。而这种情况,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屡见不鲜。
就像大人们经常说:孩子,你得听我的,都是为你好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