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是在生产队里吃大锅饭,每天1毛钱的公分,天明到天黑的熬日子,但仍然吃不饱,穿不暖,那时候买粮要粮票,吃饭要饭票,穿衣要布票,每个人每年限三尺布票,沒有布票就穿不上衣服。同样,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吃不上饭。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连连又三年……”
即使这样仍然连补衣服的补丁都不够用,农村的孩子一个棉袄要穿好几年,大孩子穿完了,第二年给小的穿,下面还有小的,补补连连接着穿,直到破的沒办法补了,拆了棉袄,将布洗了用面酱糊粘了做鞋帮,用一尺二寸布做鞋面,给全家人做鞋子穿。有更穷的人家,冬天穿的棉袄,夏天掏去棉花做单衣,到了冬天补补连连再套上棉花,当袄穿。
吃的有地瓜干,玉米,大豆。蔬菜有地瓜秧,用豆面熬一锅,上缸里捞一块咸菜,煮一锅粥,贴一锅地瓜干或玉米面的窝窝头,这就是农民的饭食。烧的是,冬天从野外收集来的枯草和树叶,秋天从地里刨来的玉米榨子,夏天从地里收集来的麦秸根,一年四季缺柴伙。生产队里有养的牛,麦穰要喂牛,玉米秸秆也要喂牛,地瓜干秧更得喂牛。就连地瓜叶碎末也要用水劳了,给猪饲料。
所以,一到冬天,农民的拾柴伙大军便向山里进发。大家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成群结队,挑着柴筐,推着车子,带着口袋和绳子,镰刀、耙子之类的工具,进山捡柴火。后来捡不到柴火的,抅一些松针回家,松针油大,烧火烟大,呛得烧火人,一行鼻涕两行泪,熏的一个大花脸,让人啼笑皆非。野外路两边的枯草也被人用锄头锄了,用耙子搂的一干二净,像洗过的脸,一样干净。
因为沒有柴火烧,农民的院子里,通常都会有两口大瓷缸。一口装满清水,缸里有水瓢,用来盛水喝。这样就不用烧茶了,并且节约了柴火!另一口缸装一缸咸菜,谁回家,拔一棵葱,捞一块咸菜,就不用炒菜了。卷一个煎饼,吃的津津有味!吃完喝一瓢凉水,便下地干活了。那时候的家务,也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
70年代的时候,还挑水吃。记得那时候我有四五岁的样子,母亲挑水,我帮她背井绳,又粗又长的井绳上有一个抅水桶的铁叩,湿了水的井绳很沉,我背不起来,每次都是背在肩上,拉着回家。每天都得挑很多趟水。因为家里养了一群猪和许多鸡鸭鹅等小动物。每天都得烧很多次锅,烧茶,煮饭,做猪食,刷碗,洗菜,洗脸,处处用水。一天到晚忙不完。
现在楼下楼下,电灯电话,在那时只能在课本里见到。那时候的理想现在都实现了。可是那时候受苦受累的人却都不在了。想想都很惋惜!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相信智慧农业,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一一实现!愿祖国更繁荣富强,明天更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