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理论就是探讨蒙太奇手段及其规律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为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百度百科)
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谈及: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一定顺序把许多镜头连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身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蒙太奇是一种从影视制作开始到完成中一直存在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蒙太奇是以人的心理感受过程为基础的,这种心理过程存在于多种艺术领域之中:影视,或者文学……影视艺术家的思考在电影中的表现为利用蒙太奇手段使人们的心理过程在一个二维画框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影片的构成,在于为组织一系列印象所拍摄的片断的相互关系--怎样由一个镜头转换到另一个镜头,它们在时间顺序上是怎样构成的。他们确信通过蒙太奇剪辑可以创造非凡的效果,达到电影的叙事和表意。爱森斯坦曾强调指出: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对列在一起,就必然产生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通过镜头的对列冲突,产生新的意义,以引导观众的理性思考。复杂的纵深场面调度在故事片中日益得到发展,这种场面调度不需要更换动作地点,这就改变了传统蒙太奇的性质。
巴赞说,“唯有这冷眼旁观的镜头能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清除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他认为,电影导演的首要职责是尊重他所描绘的物质和事件,而不是表达他对它们的看法。
“现实主义”要求我们抛开我们赋予世界的含义,以便恢复世界的本意。蒙太奇理论者忽视了单个镜头存在的意义,而巴赞却认为单个镜头容纳着丰富的含义和艺术价值,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它应该完整的表现连续的时间和空间,一如在《乡愁》中,塔氏经典的“护烛达彼岸”一镜头,长8分钟,完整地再现了诗人对于信仰追求的一个过程。景深镜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观众可以根据作者提供的画面得到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些是不尽相同的。
不能由于对景深镜头、连续拍摄的偏爱,而放弃蒙太奇所能取得的构成电影空间、电影时间的便利,放弃电影所特有的集中概括的功能,放弃声画蒙太奇的广阔天地。应该对景深镜头、连续拍摄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景深镜头不能摆脱画面的框子,不象眼睛那样不受框框的取制,而且有透视问题的干扰。人物处在不同层次上,远近事物的尺度就不同,所以就要用场面调度镜来配合,于是“照相本性”还是要受到人的干预。事实上,长镜头不过是利用了场面与摄影机调度代替蒙太奇组合、实现画面的范围和内容的更替(摘自豆瓣)。
导演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进行引导是必要的,观众对于影片的自我感受过程同时也是电影叙事要达到的要求。艺术是在人们感受中的产物:不论是对现实的复制,还是对现实的重组与表现,都是电影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随着电影语言的发展,视觉和听觉的艺术语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语法:场面调度是演员,镜头之间关系的安排和设计,具有表现力的场面调度会在视听上给人意想不到的体验。
就像库布里克电影中完美的人物行动与音乐的组合,蒙太奇一定程度的决定了电影风格,姜文打碎的对白和场面通过物件的重新连接,形成了自己在电影叙事上不一样的方式。
诸多电影导演当中最为风格化的便是王家卫,一个对时间过分迷恋的电影导演:他对电影时间不同的感受和表现方式形成个人影片独特的魅力。现代电影的风格趋向于多样化,同一影片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风格表现(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蒙太奇完全的服务于叙事产生他的纪实风格;对于镜头内丰富表现力,镜头结构,场面调度,色彩照明以及新颖的摄影方式的挖掘形成的绘画风格)。各种元素在同一影片中的糅合使得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宁浩电影中喜剧,悬疑与警匪),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结合在段落上产生的效果等;蒙太奇的运用越来越复杂……一个沉静的观察者所获得的印象可以通过一种所谓"慢切"的电影手法来加以重现,即让每个镜头在被代替前在银幕上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一个极度兴奋的观察者所获得的印象,可以通过"快切"来加以重现,即用一系列互相接续的短镜头。
影视艺术家正是利用蒙太奇实现了人类的这一心理过程。在成片中出现的剪接形式,是在剧本中已作了相当明确规定的同一型式。而剧本中的这一型式,在剧作家写作过程中已逐步形成,甚至在他未动手之前,还在他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就已经用蒙太奇眼光拾取材料,对时空进行分解与组合(百度百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蒙太奇是贯穿影视创作始终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是影视艺术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