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复习得到上的一些课程,看到了两段话,对照自己目前忙乱得几乎陷入无意义感的状态,几多感慨。今天的文章不写专业文献,也不总结某一本书,只写自己最近的感悟。
主动控制并不容易……信息泛滥让人的持续专注力下降,微软有个调查,2000年人们的持续专注力还有12秒,2015年只有8秒了——《老喻的人生算法》
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松鼠病,小时候遇到感觉很有用的信息,就会把它记在小本子上,然后很安心地看着自己小本子上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的,本子也越来越多。当然也会精简其中的内容,把它浓缩成最有价值的几句话、几条信息,即使如此,积累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不过,在使用智能手机之前,一切都还尽在掌握。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只要把手机拿起来,不愁无事可做。慢慢的,我们变得无法专注,我们主动做事的能力慢慢的消失了。如同水煮青蛙,不知不觉。
我们学习那些很厉害的人关于认知的课程,觉得他们好厉害呀,他们的说法好有道理,他们的方法也很可行,但是实际上在我们自己操作的时候,很难成功。
听老喻课程的时候,我就在想,他是按照自己所规划的人生九段逐步提升的么?他是按照自己所讲的方法论才成功的么?还是他在成功了之后,回头看来时路,总结出来的这套方法论呢?我相信是后者。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踩着成功者的脚印,我们也很难走出一条成功的路。
那这些认知课的意义究竟何在?我想它们最大的意义可能是帮助你认清你自己: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你还在犯什么样的低级错误?
……第三个训练专注力的建议就是在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当中尽可能去使用射灯。就是这个灯的光束能够聚集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的那种灯。这种仪式感的建立可以让你的注意力稍微集中一点,因为其它的环境都是黑的,有点像舞台的那种感觉,你把自己放在舞台上应该会比坐在观众席里更专注一些——《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
射灯这个比喻很好,它可以很具象,比如说在台灯下专注的写作。也可以是抽象的,你要知道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每个阶段最好只追求一样东西。
写到这里,我清理了下手机上的App和微信上面的信息。我们或许没办法在信息爆炸的世界独善其身,但是我们至少要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不要填满,要有留白。
有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生活填满,就像小时候的我想把那些所有的感觉有价值的信息都留在本子上。这带给我们安全感,不过这种安全感是假象,如果我们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生活,就永远没有安全感。
占有不等于拥有。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年底和年初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人们总在年初的时候信誓旦旦,而在年底的时候感触伤怀。一天中朝阳和夕阳给人的感觉也是从蓬勃到低沉。各中原因无非是人生的固有周期,时间或许永恒,但人生短暂,不过百年。
人活着总会有感觉特别孤独、凄凉的时候。尽管谁都以为自己已经拼尽全力了,可社会上比自己强的人那么多,而且也总会有不公平的事情。虽然一事无成,可是无情的岁月,已经让白发爬上鬓角。有时候突然会感觉很伤感,觉得自己很渺小——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
人很难不和别人比较,连小孩子的自信心都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的。可是比较是无穷的,你总有比不过的人,人的欲望也在经历颇多之后膨胀到再也无法满足。
即便不和别人比较,只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但是,是不是变得更好了仍然要依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欲望增长、情境发生了变化,你对更好的自己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定义,怎么算是更好?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哈佛校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