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是否能够重构当代艺术的认知和消费方式的记录

关于是否能够重构当代艺术的认知和消费方式的记录

作者: 立月LiYue | 来源:发表于2019-11-26 14:49 被阅读0次

    本文仅用于对于当代艺术与文创相关产业机会的思考记录

    本篇讨论的内容将限定为当代艺术,其中,当代艺术家主要围绕80后90后的新锐艺术家,最终消费人群为25至50岁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青年人,想要探讨的商业形式是当下艺术家与艺术家的代理画廊的关系,和是否有可以突破创新的机会。而对于相关人群画像、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求的细节,将通过下文讨论而细化。

    从今天自主探讨的结论出发,艺术与文创产业在新的背景和青年人的新需求下是存在新的机会的:

    首先,从商业关系看,当下艺术家与画廊的关系,需要且也可以拥有新的代理关系和模式。现在的画廊管理模式如同明星和经纪公司,保证曝光率,收取作品代理费。而盈利模式如同风险投资,投十个艺术家,只要有一个艺术家出名就能带来收益。这就出现了艺术家需求与画廊需求存在的矛盾,虽然这个矛盾是否需要被解决并不清楚,但是艺术作品却与创业项目存在本质的不同。阻碍创业项目的往往是规模化,而艺术作品由于本身量少,在进入规模化的文创领域之前,首先是缺少精力管理传播渠道,遇见潜在的消费人群——这是当下的代理模式无法优化的。

    但是幸运的是,在中国的大城市,策展空间和艺术的曝光渠道变得多元,商场里,地下室,文创产品都渐渐能看到艺术家和插画师的作品。可以说,我国的消费者正在被潜移默化地启发和影响着。只不过这样的展出机会是一个”结果“而不是能够解释艺术家被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的过程。

    从市场里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来看,当代艺术市场的精神诉求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诉求。对于自我认和外界探索的追求,对于新鲜事物的包容性,对于高质量的视觉和多感官体验的追求,当代艺术的系列产业,如展览,周边、文创和艺术家的对于理想的追求和经验分享,都指向了积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品的实用性需求,对当代青年人对自我身份和认知有着促进作用。

    但是市场需求的最大问题是,艺术品本身的”标签”性较低,无法如联名产品般携带,也无法同可供拍照的展览的社交媒体影响力相媲美。是否能够通过对于艺术品收藏这一概念的降维普及,而达到打开一个低于高端艺术品收藏,而又高于文创产品的“轻奢”艺术品市场还有待考证。

    然而从新锐艺术家的需求来说,就我的观察看,他们已经开始动用新的宣传模式,自主创作除作品外的文创周边,他们并不满足于当下简单的画廊代理需求。在中国,由木木美术馆起头的新艺术体验,正在挑战当代艺术的新的展现形式。然而,木木只是在横向扩张,将代理和策展和艺术活动联系在一起,结合了时下流行的消费者的新需求,并没有针对艺术家的需求而做出质的改变。然而在美国,轻奢艺术品网购是一个不小的趋势(如Andy Blank)。社交媒体或者网络/电子策展人的职业更是存在。中国的消费者是否准备好了这样的轻奢,在住房空间、办公空间里,是否还有当代艺术的发展空间,则更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但是,当代新锐艺术家,是否需要一个新的代理和推广模式,是否要通过对当代人群的再教育,抓住机会普及轻奢艺术,这个答案在未来的几年我认为是肯定的。

    那这样的新模式应该由谁去做,又需要哪些资源,应该再创造哪些工具,由谁来最终买单?除了普通的购买个人,这些艺术是否能给一个大的产业提供增值?这个问题我选择暂时不回答,但是肯定的是,商业模式的经营交给纯艺术家是不合适的,以非盈利推动也是不合适的。必须由懂得传播和推广的人去牵头带动,科学化地布局。在得到这整的答案之前,与此同时,我罗列了需要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应该知识储备和资源:

    一、更加了解当下画廊经营模式:两本关于如何经营画廊的专业书籍:《How to Start and Run a Commercial Art Gallery (如何经营商业画廊)》作者 Edward Winkelman,和《Management of Art Galleries(画廊管理)》作者Manus Resch

    二、参与当地季度和年度艺术市场(画廊不会主动找艺术家,一般通过这些展览而挑选。如别的行业的展销会一帮)

    三、观察和总结流行趋势,发掘未成名却适合中国市场的外国画家(或者相反)

    四、哪些新晋行业正在寻求更好的艺术设计和艺术发声影响力?是现在大火大的城市品牌、日用品、公益团体还是商业?

    五、熟读艺术史、绘画,增加专业知识储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是否能够重构当代艺术的认知和消费方式的记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hme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