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学习了《道与术》中关于来访者的危险性部分,阿苏细致列举了11点危险性,学习完后感觉作为来访者真的是防不胜防,咨询选择也是险象重重。面对一个不专业或没有咨询伦理的咨询师,真的犹如待宰羔羊,唯有擦亮眼睛,做好辨别,才能找到适合的咨询师开展工作,达到认识你自己,然后症状治愈作为副产品而慢慢呈现出来效果。
作为一个看过精神科,也找过咨询师治疗,同时也持续在与咨询师做个人成长的心理咨询践行者来说,选择三条个人认为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点来聊一聊:
1、关于诊断标签和药物:
有了精神心理问题通常大部分人都很难及时察觉,短期内的休息不好、强迫思维、内部冲突都不能很好的引起一般人的注意。都会以为是情绪不好,什么看不开等等,想着扛一扛就能好转,直到发生了躯体症状,或者失眠、焦虑严重到社会功能与自我生存功能受到了影响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下,才会想去医院看精神心理科。
但如果看过精神心理科的人都知道,由于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压力都非常大,通常这些科室的病人都非常多。比如说现在的医院都是线上挂号,这些医生的号通常在刚刚一放号码的时间就被抢空,因此排队看病的人的数量可想而知。我个人早期看精神科的时候,每次去看病的时候,也是满满当当。这样的条件下,医生的门诊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且能来看精神科的患者,也是常年累月的生活模式与风格形成的问题,问题的复杂性也比较强,都会有一定的诊治难度。通常医生首次问诊的时间会相对较长一些,长则半个小时,然后通常是去做量表,做完量表得到一个轻、中、重度抑郁或焦虑的情况,结合主诉的一些问题,医生就会给一个诊断,通常就轻、中、重度抑郁或焦虑这样诊断,然后开药就可以回去吃药了。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去看精神心理的时候,那时候医生就嘟囔了一句说我“亲子关系不良”。那时候是我母亲陪我去看的病,我母亲就一路上在重复这句话,说医生说你是“亲子关系不良”。我的天,这个“亲子关系不良”仿佛就成了我的病罪一样,不停的萦绕在我耳边,在我脑海中。现在往回看,就算关系不良也是两个人的事,也只是一个状态,不是一个人的事,医生这么说也没有错,只是还是需要更小心一些,防止引起贴标签的影响。
关于吃药就更不用说了,阿苏也讲解过了。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常年服药来控制症状,且药物是否与症状匹配需要进行尝试,且吃两周通常才刚刚开始起效,副作用也非常多。我个人吃药最严重的时候,脸上的肌肉都是扭曲的,笑的时候感觉都是不自然的,别人看起来也都是不自然的。且在开药的时候,我也尝试问问医生心理咨询是否有用,当时医生说那个用处不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一点我亲身经历的非常差劲的体验,有一次我复诊开药,没有拿上次开药的药单。因为通常复诊就是把上次用药的结果沟通一下,然后开具下一阶段的药物。由于抑郁症药物用药比较复杂,通常都会有一个药物品牌设计印制好的一个开药纸质表格,医生开完处方后,会在这个药单上再写一下,方便患者对照用药,同时第二次复诊的时候也好进行药物的回看,上次开了吃了什么药。因为我这次没有拿药单,这位医生就情绪浓度很大,说你不拿药单,我怎么知道你上次开了什么药,且给你怎么嘱咐吃药的。我赶紧说,我这次确实忘了,我想医生计算机里不知道有没有留存。然后,那位医生就很生气的说,算了算了,我么你从头来,你怎么了,你有什么症状。我当时的体验就很差,心想那以前的治疗就推翻了啊,对我那时的心理打击就很大,因为病人一次的配合失误,就这么定义病人。总之,那次以后,其实对于单纯的医院治疗,吃药来说,体感就很不好。也就在那之后,开始了吃药再加咨询工作的方式进行治疗了
2、关于咨询师的能力不胜任:
咨询效果确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工作、双方共同奔赴的结果,因为如果对于咨询工作有自己的想法、预期,其实都是可以和咨询师聊的。有经验、有伦理的咨询师,都会在工作开始与来访者开诚布公的定力咨询合约,大概有什么咨询目标,是自我成长还是解决关系问题,还是改善情绪,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与路标,双方走的路也更有方向感一些。如果不沟通这些,就是做一些简单的同情、安慰、开导和建议,对于来访的帮助会比较有限,不一定能达到来访想达到的深度。新手咨询师通常会更重视你一些,要开展工作的话也看工作的难度,比较容易的可以考虑尝试,如果确实无法满足可以另外寻找。其他的明显有偏见、钓鱼咨询等等,都是明显存在胜任力和违背伦理的情况,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果断终止工作,以免自身的权宜或咨询需求受到伤害或耽误。
3、咨询师在自身脚本中开展咨询:
咨询师作为一个中立的角色,来陪伴来访者成长,慢慢的才有可能达到来访认识自己的目标。但如果咨询师,无意识层面本身就有很多议题没有处理,且在咨询中这些无意识直接就起到了动力,影响到咨询的情况下,那也是非常危险的状态。
对于来访的问题,咨询师一定是中立的与来访者讨论这个问题背后形成的原因,以及来访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中的矛盾、冲突和机制,如果有了咨询师的“脚本”或者“动力”,那就如同来访在一个有了污染的镜子面前照镜子,那肯定也是无法照到真实的自己的。因此,咨询首先要以来访者福祉为原则,咨询师以中立的角色来开展工作,根据来访的情况进行交互。细致、周密、复杂和用心,如果来访明显感觉到了不舒服,内在矛盾更大,或者对于自身解决问题的方向没有正向影响,那就要注意不要产生咨询中的二次伤害了。
好的咨询师确实不多,可以多了解、多沟通,跟随自己的感受、内心,慢慢成长,如需调整就要认真及时考虑是否要调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