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霜。霜降于秋冬。《礼记·月令》I"季秋之.....霜始降。"《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农历每年九月初四的"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古诗词中的霜意象通常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以秋日为题材或以秋天为背景的作品往往要写到霜。霜是严寒和肃杀的象征,所以人们喜欢用“风刀霜剑”“饱经风霜”来表示艰难困苦的外部环境,用“尘满面,鬓如霜”来表示岁月无情,白发暗生,年华老去。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这首诗写在深秋,地上、树上、船上有霜很正常,但天上不会有霜,霜也不会满天飘。可是天上充满了霜的意象,这满天的“霜”是如水的夜色、深秋的寒凉、生命的坎坷、飘逝的青春、浓浓的乡愁,也许还有江面缥缈的水雾,这一切,被诗人凝聚成了一个“霜”字。这应该是中国诗歌史里最优美的、最凝练的,也最忧伤的霜意象吧。“月落乌啼霜满天”里的霜,不是物质的“霜”,却有霜的魂,写出了人心中的霜,人感应于天地万物,又升华了天地万物。】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太过忧愁。三千:此处非具体量词,为夸张写法。此句运用夸张的想象,写离愁之深长,悲痛之深重,表达了诗人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无限愁思。】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月亮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留下一行行先行客人的足迹。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用茅草盖成的旅舍。板桥:木板架设的桥。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生动地描绘早行的情景,饱含着诗人去国怀乡的悲伤和羁旅行役的苦思。】
(4)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到如今形象容貌十分憔悴,乱发被风吹散也懒得梳理,也懒得夜间出去看灯了。此句写词人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打扮自己,也没有好心情去游玩,道出自己历尽风霜的憔悴之意。】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2.露。露,夜晚与早晨附着在地表物上的水珠,露珠出现的时间,一年内主要春秋两季,夏多出现在雨后,北方秋冬季变成霜,而在一天时间内,露则出现在夜半至晨日出时间段,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分子遇到气温温差大而降温后形成的,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含露的有两个,一个是白露农历八月节, 一个是寒露农历九月节, 正好是秋季时份,八月之白露,是小水珠或湿气,而九月之寒露则大水珠有湿寒潮低的特点,雨后之露珠则显得更大且晶莹剔透,饱满似珍珠。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古诗词中用露字,诗人要表达的是借露之寒孤苦而抒境遇之情;或借露珠之滢透抒人之品德品性;又或借露之秋凉夜阴叹人世之冷暖,人情之炎凉;另也寓意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诗人流连忘返,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把乡愁化作白露,漫天漫地飘洒而下,落在游子心头,每一滴都是思念。】
(3)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活光,层城绮阁遥相望。(《秋夜长》王勃)【秋夜漫长,天还没有放亮。皎洁的明月、枝头的露珠,都闪烁着清冷的色泽。望远处,高高的城楼与漂亮的楼阁,遥相呼应。未央:未半。绮阁:华丽的楼阁。此句描写了一幅清冷的秋夜月光图,渲染出宁静、凄婉的气氛,透露出点点相思之意。】
(4)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李白《长相思三首》)【白露时节,相思是秋日里的片片黄叶,黄叶落不尽,相思亦迢迢不尽。相思泪化为白露,打湿了门外的青苔。此句情景交融,黄叶、露水、青苔构成了一幅凄清的图画,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5)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韦应物《闲居寄诸弟》)【值此白露时节,秋草已生满庭院,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秋草”、“白露”更加形象的体现出秋天的清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