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我看了2遍,一遍是纸质书,一遍是电子书。目前为止,东野圭吾的书,我只看完这本和《白夜行》,虽然看的书不多,但有一种感觉,日本动漫、小说总给人一种感觉:朴实的日常生活里总是蕴含了很多生活哲理,让人身心平静,思维开阔。
最近总是提到思维开阔这个词,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思维开阔是一个人最舒服的状态,最充实的状态。每次看宫崎骏的动漫和是枝裕和的小说,总是给人特别多的感悟,治愈人心,能抚平浮躁的心灵,联想到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浮想联翩,大脑虽然不是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但是联想力是在活动的。常常听人说,要少看脑残的电视剧、综艺,就是因为这些东西不会让我们思考,会降低大脑的钝感力,而看一些好的书籍、电影能提高我们的思考深度,不让大脑生锈,虽然不是系统的学习,能让我们费脑子,但是能提高我们的想象力、提高生活趣味的一种外力。
《解忧杂货店》也是如此,虽说表面上十一本推理小说,可是里面的小故事展现出来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友情的现状。有追求音乐梦想,和父亲对抗的反转故事、有由奢入俭、家里破产、一家潜逃、对父母失望的自我小孩,有对前途迷茫、家庭窘迫、有着时代背景的靠房地产致富的独立女性。
提到了披头士、大阪世博会、日本的泡沫经济、大地震,春假,在引人入胜的同时,还给我这种对外界知之甚少的人科普了一把。同时里面的人物关系,即便在中国也很具有代表性。
是继承鱼松店,还是当职业歌手?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搞音乐是一种愚蠢至极的做法,是一种不务正业的代表,这个角色刚好落在一对父子身上,逆反的儿子,严厉正统的父亲,原以为父亲一定会对儿子失望至极、古板抗拒,剧情发展到后面,却发现,这位父亲虽然严厉,但也尊重子女的想法,让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便是在儿子说想要回来继承鱼松店的时候,父亲用这种别扭的方式说出来的,但是也看出这个父亲有别于一般的古板派。
对于这种亲情关系,我特别能理解,尤其长大后,越来越感受到父母这一辈的观念冲突,年轻人大部分是自我的,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人生已经这么累了,为什么还要花费精力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人情社交呢?为什么一定要早早地结婚生子呢?所以,他们老了反而多了抱怨,慢慢变成了以前他们讨厌的爷爷奶奶一辈的想法实施者了。
年少时,对他们尤为信服的感受早已不见了,反而变成了一种躲避交流的状态。所谓无能为力,就是当你在讲述自己的一些感受时,他们却在喋喋不休地给你灌输“过去的文明。”
所以,松岗的父亲是值得钦佩的,他虽然对松岗退学的事情痛心疾首,但是对于古板亲戚的指责也据理力争、强势反击,在别人看来送儿子上大学是件很可笑的事情,他却以某种方式支持儿子,虽然从不正面说,几年来也未对儿子问候过,心里却实实在在是爱着儿子的。
有一段印象特别深刻的对话:“以你这种心态,就算继承了鱼店,也干不好,等过了几年,你准会又心神不定地想,要是继续搞音乐就好了。那个时候,你有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因为我爸病倒了,没办法只能继承了。都是为这个家做出的牺牲,什么责任也不想负,全是别人的错。“不得不说,他的父亲看的很通透,不过天下的父亲很相似,明明心里是关心儿子的,说出来的话却很别扭。
类似这些典型的社会现象,书里面还展现了很多。比如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女性上班是为了在公司找到一个好的结婚对象,做点轻松的工作就行了。在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很荒谬,但是,工作轻松、自由有时间、稳定,不也是很多人对女性就业的期望吗?
比如还有追星的狂热。不追星的人,是不懂追星的人的感受的。光是披头士来到本国,就能让一个大男人落下泪来。一般的父母只要年轻人喜欢新鲜事物,留一头长发,就会不容分说职责他们是不良少年。这些描述与现在也是如出一辙啊。
这本书,表面是推理,其实展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社会的一系列现象,包括时代递进的心理变化、典型的亲情关系、社会大事的微观描述,作者让你看的是情节,思的是深层。虽然很简短,但是看完却让人回味悠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