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而纳闷,天资聪慧,谋略过人,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为什么“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而不是如孔子梦周公(独一无二的偶像),司马长卿改名相如(崇拜蔺相如),亦或如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名声的确如雷灌耳,就连食,欲也用“霸王餐”,“霸王硬上弓"。为什么又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风马牛不相及的管仲,乐毅并列在一起?
这就需要了解一下管仲和乐毅了。
管仲,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兵法》),经济学家(《治国》),政治家(《牧民》),还在教育,文学,政法,思想诸方面颇有建树,还是华夏宰相第一人。主要成就是辅佐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霸主的地位,推行的治国理念让齐国强大了上百年。
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凭杰出的外交才能,率领五国联军打败了军事上仅秦国可匹敌的齐国后,率领燕军长驱直入,席卷秋风般横扫齐国,连下七十馀城,并占领齐国都临淄,仅剩两座城邑形影相吊。如果不是燕昭王忽亡,燕惠王昏庸,有足够时间的话,齐国就会退出战国七雄逐鹿的舞台了。
如果说管仲是文臣中的翘楚,那乐毅则是武将中的魁首。难怪文武全才,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以管,乐二人为人生标杆。推崇备至管仲乐毅者,远不止诸葛亮一人,如“诸君推管乐,之子慕巢夷”(陈子昂)“管乐本霸才”(明,张简)就是例子。有趣的是,管仲是齐国的成就者,乐毅是齐国的掘墓人。纵横捭阖,睥睨天下,我想这大概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初衷了。如果把管仲和乐毅二人作个取舍的话,那我更喜欢乐毅这个人,这都是源于《乐毅报燕王书》。
乐毅的崇高不仅仅是以弱燕胜强齐,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争范例,发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思想,而在于直面燕昭王卒亡,继任者燕惠王偏听偏位,猜忌排斥,被剥夺兵权,命令回国之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迂腐,成就了吴国,却在吴国被人装进皮革口袋扔进江河死不瞑目。也没有如伍子胥率领吴军,践踏祖国,蹂躏同胞。冷静权衡之后,毅然决然选择离开齐国前线的军营,直奔赵国,并得到赵国的信任,令赵王如获至宝,被封为望诸君,深受倚重。如此进退有据,善始善终,可为明智和上上之选。最令人敬佩的是,当燕惠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责备乐毅弃燕奔赵,“何以报先王之所遇将军之意(恩情)乎?”对燕惠王猪八戒倒打一耙的卑劣行径,以委婉曲折动人心扉的语句,忠心不二可昭日月的赤诚,功高被谗遭受诋毁的遗憾,沉郁忧愤难以抑止的心情,有理有据有节地予以驳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心都凉透了。“夫免身功(脱身免祸),以明先王之迹者(保伐齐大功用以表明先王壮志)”认为是“之上计也",相反,如果不“离毁辱之非”,则是“堕(败坏)先王之名",躲避“不测之罪"是最佳选择。另外,胸有丘壑的大度,表明决不做倚赵侵燕的不义之举。尤其最后以“交绝不出恶声(坏话)忠臣之去也,不洁(表达)其名”,即使蒙上不忠不义罪名,也不争辩,忍厚辱负重,如此憨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两千多年来史竹帛传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郑重其事地记载了这两句话。如果和乐毅这种人相识相逢,即使友谊崩裂也“不出恶声”,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洁其名",那才是人生之大幸也。诚然,如能做乐毅那样宠辱不惊,赤诚相待的人,此生不虚度,真是“生如乐毅夫何憾"啊!
2021年4月25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