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n Architecture》 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废话之前先写结论,如果你有一个类似于架构师、技术负责人这种头衔,或者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工程师,想进行一些架构方面的学习,那么这本书是一定要认真看,建议看英文版,单词不难,很好理解。
Clean Architecture《Clean Architecture》是《Clean Code》的姊妹篇,或者说是迟到的姊妹篇,作者 Robert.C.Martin 与其称号 Uncle Bob 想必不用介绍了,在“软件工程”领域,Uncle Bob 与 Kent Beck,Martin Flower 这些大佬一样,都是干货满满一生都在贡献的人。几年前我曾经读过《Clean Code》,至今都难以忘记这本书对我开发生涯的帮助,在不断的成长中,发现自己忍受不了所谓的垃圾代码了,我们应该追求更好的,更干净的代码。那么,除了写代码,在架构设计上有没有所谓的清晰架构呢?回首就发现了这本出了没多久的《Clean Architecture》。
private static void preCondition() {
String totalPrice = "";
String[] products = null;
double unitPrice = 0.0;
int sumProducts = 0;
String productName = "";
Product product = null;
for (String condition : PRODUCT_PRICE_CONDITION) {
product = new Product();
totalPrice = condition.split(" is ")[1].split(" ")[0].trim();
products = condition.split(" is ")[0].split(" ");
try {
sumProducts = Cart.getTotalProducts(products);
} catch (Roman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e.getMessage());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e.getMessage());
}
...
PRODUCT_UNIT_PRICE.put(productName, product);
}
}
如果你还在写上面这种不太理想的代码,非常建议认真读读《Clean Code》,以及《Effective Java》,并且进行大量的练习。
严格意义上来说,架构或者“Architecture”是不存在所谓的标准定义的,我们有很多经验上的说法,比如软件架构这种词语常常描述软件的组成结构,经常有人会用建筑学的术语来类比,房屋的结构与软件架构是类似的,但是使用房屋的人会根据自己的要求是作为店铺还是住房,类似的软件的功能,往往不是架构决定的。架构在很多时候影响的是非功能性需求。想象一下你在大学毕业时编写的毕业设计程序,很垃圾,处处充满了不合理的设计,过度的耦合,不正确的抽象,模块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但是它工作了,它并不需要像一台家用汽车一样能开十万公里,它只需要让你毕业。
软件的特点与优势就是易于改变,易于改变也自然的成为了非功能性需求,我们希望更快的,更安全的响应需求变化,根据业务反馈调整系统,“最好今天就能上线”,这是业务人员想要的;同时我们希望软件易于理解,适合开发与测试,这是每个工程师想要的,方便测试能让你有信心进行每日部署,那么可部署性也是我们希望考虑的;我们还想能够简单方便的加入新功能,我们想降低耦合;我们想要更好的性能,我们也希望能够实现弹性以便适应横向扩展,所以也许会考虑无状态,这些都是在架构设计时,我们希望能够满足的非功能性需求。
所以《Clean Architecture》是 Uncle Bob 使用自己的经验来告诉我们在架构设计时,需要怎么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框架、数据库、语言特性、编程范式这些跟我们日常打交道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架构设计。整本书中没有任何新的知识,没有新的编程语言,没有新的应用架构模式,毕竟这里老叔不是教我们写代码的。
那么有人肯定会说啦,羽辰你没有能跟大神比肩的知识与经验,也没写过著名的开源项目,你也谈架构有没有B数啊,我只能说,我没有!但是还是想总结与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顺便联系下本人浅薄的经验与故事,那么,这篇系列博客大约是这样考虑的:
- Principles:引子,重新回顾下我们常用的代码级准则。
- Architecture:开始探讨 Uncle Bob 提出的清晰架构的知识点,业务与实现,high-level policy 与 low-level details。
- Details:我们该如何使用框架、数据库、技术选型,在架构设计时我们如何让自己避免陷入 details。
- Examples:通过具体实践故事来描述架构设计时的坑与心得,包括:keeps the options open, low-level details, main component 与 microservice。
- Know your system:我们如果描述和理解系统,如何避免画那种色块式的架构图,如何做一个合格的 box drawer。
OO & 函数式
Uncle Bob 在书中分析了三种常见的编程范式(Programming Paradigm),结构式、面向对象与函数式,对于每种范式也给与了详细的解释,但是最出人意料的是最后的结论,比如对 OO 的描述中,Uncle Bob 并不认为封装、多态、继承(如果你用过 JS 这种“没有” class 的语言,在早期,人们也是通过几种办法实现了继承,可以参考我写的 JS 语言特性的文章)是 OO 的专利,但是 OO 最大的便利是多态,我们可以利用多态(Polymorphism)对系统中的每个对象进行绝对的控制,想想 Spring Boot 我们是怎么用的,完全的面向接口编程,业务逻辑的代码是不会在乎注入的对象到底是什么,这些则是 OO 带来的好处,就像 plugin 式的组合一样,根据配置或者 @Autowire,我们可以灵活的选择具体干活的是哪个 bean。
@Autowired
public ParkingListController(ParkingService parkingService,
@Qualifier("parkingViewModelConverter")
Function<Collection, CollectionViewModel> viewModelConverter,
DefaultParkingService defaultParkingService) {
this.parkingService = parkingService;
this.converter = viewModelConverter;
this.defaultParkingService = defaultParkingService;
}
通过 @Qualifier 指定注入不同的 converter,这样的好处是在注入的时候你可以控制 bean,在 mock 的时候,你可以直接使用 lambda,因为 Controller 不需要知道 Converter 的实现。
函数式编程近年来火热,不可变所带来的安全性,使用流式的过程描述,尾递归、纯函数、高阶函数、一等公民这些东西的确让喜欢的人爱不释手,你完全可以使用函数式与杀手级框架做出稳定、强大、现代的应用,比如 Scala 与 Akka。我自己也非常的喜欢以至于不能忍受没有类似于 λ 功能的编程语。我也会在 Java 面试中问类似的问题,最狡猾的一个问题是,Optional.flatMap() 的返回值是什么类型?为什么一定要返回 Optional,这个方法签名的设计是遵循了什么?
for {
account <- dao.getAccountByEmail(email).okOrElse(EmailInvalid)
_ <- Option(account).filter(authenticated(password, _)).okOrElse(PasswordInvalid)
email <- account.email.okOrElse(ErrorCode.UnknownError)
passwordHash = retrieveHashedPassword(account)
activated = dao.isActivated(account.uid)
_ = dao.updateLastUsedTimestamp(account.uid)
_ = logger.info(message("login.success", account.uid))
} yield createLoginReceipt(...)
这一段 Scala 代码使用 for 推导式来组织业务逻辑,就算是你不懂 scala,这些方法调用你也能搞清楚,这是先读取数据库,然后再做了某项事情。
回到自己的经验中来,大处 OO 小处函数式也许是目前最适合我的选择,OO 天然的描述性能帮助我们进行系统设计与建模,is-a 也许是世界上最方便的描述方法了,毕竟每个人开始学习 OO 时都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函数式会让每个方法变的简单安全,可以通过强大的 for 推导式或者 stream 编排稳定的业务设计,并且由于不可变与无副作用,函数式的代码非常好测试,在 mock 时写一个 λ 就搞定了。即使是使用 Java 语言开发,我也将 Service 这种类定义成 @FunctionalInterface,因为实在是太好用了。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OrderService {
Page<Order> listAll(String clientId, Pageable pageable);
}
上面这个例子中 @FunctionalInterface 能让你使用 BiFunction 来模拟这个 OrderService,对于其他使用 OrderService 的类,BiFunction<String, Pageable, Page<Order>> 是一样的。
new ParkingListController(
(a, b) -> page,
c -> c == parkingLot ? viewModel : null,
clientId -> Optional.empty())
所以我们在测试中可以直接使用 λ,它会不断的提醒你,Controller 的行为是和内部的 service、converter 实现细节无关。
public static <T> void assertViolationType(Set<ConstraintViolation<T>> violations, String field, Class c) {
assertTrue(violations.stream().filter(v -> v.getPropertyPath().iterator().next().getName().equals(field))
.anyMatch(v -> v.getConstraintDescriptor().getAnnotation().annotationType().equals(c)));
}
public static <T> void assertNoViolation(Set<ConstraintViolation<T>> violations, String... fields) {
List<String> fieldList = Arrays.asList(fields);
assertTrue(violations.stream().noneMatch(v -> fieldList.contains(v.getPropertyPath()
.iterator()
.next().getName())));
}
stream 完全可以替代循环,帮助我们专心干业务上的事,我们就可以不用思考 index、中间件变量、结果导出等等这些细节。
设计准则 & 组件准则
这一部分 Uncle Bob 回顾了一下《Clean Code》中非常重要的部分——SOLID。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列举,这五个准则可以说是 OO 中最重要的设计规范了,我们在这里重申 SOLID 是为了让架构实践有更稳定的基础,毕竟我们一直希望软件易于改变,易于复用,这些准则如下:
Single Responsiblity Principle (SRP) 单一职责准则:每个软件模块,只能有一个原因导致变更,而不是说每个模块只负责一个事务,这是很容易误导的地方。该准则强调的是内聚,即把面向类似业务的代码放在一起,在项目中你不会把跟数据库操作相关的事务放在两个类中,我们经常会把 connect、disconnect、query 这种方法放在一个 DAO 中,比如叫做 DatabaseOperator,那么只有在我们与 DB 有新的需求时(比如加入 timeout 或者支持设置隔离级别)我们才会去改变它,而我们不会因为新加入的 SQL 语句来改变 Operator 内部的实现,因为没有必要,这就是内聚,也就是作者提到的该类只为一个 Actor 负责。
Open-Closed Principle (OCP) 开闭准则: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对于软件模块也好、类也好,都应该遵循面对扩展开发,对修改关闭。开闭准则是为了让系统在避免大量的修改而做好扩展,在 Java 世界中,尽量避免去 Override 已有的方法逻辑,采用不同的实现是更好的选择,比如 EmailSender 与 SMSSender 可能都继承自 Sender 这个抽象类(或者实现接口),而不是 SMSSender 去继承 EmailSender 去覆盖其中的 Sender 方法。开闭准则也可以很好的保护实现,比如使用 Sender 的类是不需要知道是如何发送消息的,这些细节被隐藏了。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 里式替换准则:子类应该能够替换其父类,否则就不能把其设置为子类。一言简之,如果你在使用 instanceOf 来判断某个类具体是其子类的时,那么基本上就违背了 LSP,大多数情况下你使用 instanceOf 判断类型,然后必然跟进针对某种类型的特殊操作,这是非常危险的耦合。
你可以这样判断是否自己违背了 LSP:
- 每当对象被继承时,询问它是否满足“可替换”的关系。
- 检查对象的类型,并根据该类型有条件地执行某些操作,这个很常见,只要有 instanceOf 就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下:
public void move(Vehicle vehicle){
// violates LSP
if(vehicle instanceof ManualVehicle){
//shift gear
}
...
}
- 实现接口时抛出 NotImplementedException,也违背了 LSP。遗憾的是这样的危险代码很常见,即使是很多有名的库中。
class AutomaticVehicle implements Vehicle {
public void shiftGear(){
throw new NotImplementedException();
}
...
}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 接口隔离准则:该准则鼓励我们避免依赖在不需要的接口上,鼓励我们使用小接口代替大而全的接口,特别是在 Java 语言中,一个类是可以实现多接口的,所以你可以根据需要去进行实现。
public interface ApplicationContext extends EnvironmentCapable, ListableBeanFactory, HierarchicalBeanFactory,
MessageSource, 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ResourcePatternResolver {
Spring 的 ApplicationContext 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首先它是一个接口,但是它聚合了很多小接口比如 EnvironmentCapable, MessageSource,这些小接口是互相隔离的,但是 ApplicationContext 的实现类却必须实现这些小接口,ApplicationContext 是接口的聚合。
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 依赖翻转准则:该准则告诉我们,灵活多变的系统应该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实现。我认为 Uncle Bob 这一句话说的很好,像静态语言比如 Java,use、import、include 等这种语言应该 refer 到接口、抽象类这种表示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实现。面向接口编程,也就是面向抽象编程,你不需要知道 Sender 怎么发送邮件,也不需要知道 DAO 怎么去处理数据库的事情,业务就是负责业务,而让他们负责具体的细节(也就是 Uncle Bob 常说的 Details)。那么注入是怎么一回事呢?
假设你的文本编辑器需要某个拼写检查的功能,大约是这个样子:
public class TextEditor {
private SpellChecker checker;
public TextEditor() {
this.checker = new SpellChecker();
}
}
这时候,SpellChecker 与 TextEditor 已经存在依赖关系了,TextEditor 直接依赖了 SpellChecker。本来控制代码依赖是由外向内的,但是 TextEditor 却控制了 SpellChecker,这个依赖方向是反的,所以被称为 Inversion of Control,IoC。那么,如果你需要检查的是中文或者德语,你必须要修改 TextEditor 中的 SpellChecker 为 ChineseSpellChecker 或者 GermanSpellChecker,这就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所以,我们会有大约是这样的代码解决这个问题:
public class TextEditor {
private IocSpellChecker checker;
public TextEditor(IocSpellChecker checker) {
this.checker = checker;
}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注入了,通过注入 IocSpellChecker 的不同实现,实现不同的拼写检查,而不是由 TextEditor 这个类来控制需要哪种实现。
而组件准则中,作者提出的 The Reuse/Reluse Equivalence Principle、The Common Closure Principle 与 The Common Reuse Principle 与 SOLID 很类似,甚至通用闭包准确(CCP)可以认为是 SRP 的组件版,这里就不浪费口水了。如果你所开发的产品是按照组件的形式发布,那你需要认真的读一下这几章,并且认真思考你的接口是否定义正确,组件是需要进行很好的向后兼容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