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黑匣子思维》① | 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

《黑匣子思维》① | 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

作者: 当下种树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22:49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马修·萨伊德的《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我们的生活中,犯错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都知道要“从失败中学习”,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正视错误和失败,并视其为学习的机会呢?

    马修·萨伊德曾是英国乒乓球名将,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遭遇失败,对失败有着深刻的体会。后来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现为知名专栏作家和撰稿人。

    他所著的《黑匣子思维》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应该如何看待失败,规避思维陷阱,将失败的价值最大化,帮助我们最终走向成功。

    那么,黑匣子思维模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思维模式呢?它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从失败中学习的呢?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天,跟着作者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犯下各种各样错误,遇到大大小小的失败,例如考试发挥失常、工作中出现失误、球场上输掉了一场比赛,甚至经历一段失败的婚姻等。

    在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贝利医生曾经感慨,她的老公总是在工作中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可是却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而她,如果在工作中犯下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就是致命的。

    是的,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黑匣子思维》中,作者把与生命安全关系最紧密的两个行业——医疗业和航空业,在一起对比,来看对错误与失败的不同看法,到底会产生什么不一样的后果。

    让我们先从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说起吧。

    37岁的伊莱恩,决定手术根除鼻窦疾病。作为一个常规手术,又有着经验丰富的医生,和一流的设施,看起来什么问题都没有。

    手术开始了,当伊莱恩全身麻醉后,医生需要在她的呼吸道上方,固定一个辅助呼吸的器具,防止缺氧。但伊莱恩的下颌肌肉过于紧张,导致器具无法放入嘴里,医生尝试了一些手段,也无济于事。

    随着伊莱恩的身体状况开始变化,医生决定改用供氧无效时的标准办法——气管插管。于是,加大了肌肉松弛剂的剂量。伊莱恩的嘴巴打开了,没想到,又发现呼吸道被口腔中的软腭挡住,无法被观察到。医生一次次推进导气管,但就是无法成功。

    眼看伊莱恩缺氧情况越来越严重,有名护士觉得不能再耽误了,跑去拿来了气管切开术的工具,并提醒医生,工具已经准备好了。可是医生没什么反应,继续全神贯注的尝试插管。

    护士看到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想再次提醒医生,又怕打扰到医生,万一因此出了差错,她还要担上责任。而且,认为医生才是权威人士,所以就什么也没做。

    后来,伊莱恩在极度缺氧20分钟后才通上气,经历了13天的昏迷后去世了。

    伊莱恩的丈夫马丁,去找医院,要求对妻子的死因展开调查,却被当场拒绝。医生认为伊莱恩的死属于偶发事故,没必要再纠结。

    但是马丁没有放弃,因为他也从事着一项特殊职业。他是一名飞行员,他的职业对待失败的态度,与医疗行业完全不同。

    航空业非常重视每一次的失败。

    曾经,在航空史上,出现过一件和伊莱恩的案例非常类似的事故。

    美联航的173号航班,在波特兰机场降落时,放下起落架后,传来了一声巨响,机体出现抖动,起落架指示灯也没有正常变绿。机组成员不知道起落架是否已经就位,只好申请更多飞行时间,来排除故障。

    一般情况下,就算起落架没有放下,还是可以不造成人员伤亡迫降的,尽管这仍是项危险的操作。但是由于机长一直专注于排查原因,都没有发现燃油已经越来越少。

    工程师几次提醒机长注意燃油情况,机长只有一次回答说,燃油还能保证15分钟的飞行。

    但他错了,他失去了时间的概念,直到引擎熄火了,机长都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时间都去哪儿了。最后,8名乘客与2名机组成员遇难。

    从伊莱恩和173号航班的事故,可以看出,当人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会对时间失去感觉的。

    并且,当你专注时,就会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像很多人沉浸在游戏中时,会发现时间过得特别快,根本意识不到过去了多长时间。而在打游戏时,家人在旁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很多时候也完全没有注意到。

    还有一个问题,就涉及到心理学的领域了,即社会等级对个体自信的压抑。通常,人们和权威说话时,会采取委婉的措辞,比如,你会对老板说:

    “这份报告,如果您能在本周抽出时间看一下就太好了。”而不是直接说“您必须在本周内看完这份报告!”

    但是,在燃油快要耗尽的飞机上,在病人开始缺氧的手术室里,这种委婉的措辞就是不合适的,甚至致命的。

    在航空业,一旦事故发生后,独立于航空公司、飞行员工会和管理部门之外的调查员,会进入事故现场勘查,并调查所有的人证物证。

    所有的飞机都载有两个黑匣子,一个记录发往机上电子系统的所有指令,另一个记录驾驶舱内的声音,让调查员能了解事故发生前的情形。

    每次发生事故后,不会掩盖失败,调查报告也会公开,让所有的飞行员都从错误中学习。

    因此,在对173号航班事故详细调查原因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召开了一次研讨会,研究一种新式训练方法——机组资源管理,目的是为了加强机组成员之间的交流,防止处理复杂问题时疏忽大意。

    经过严格测试后,“机组资源管理制度”有效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并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

    173号航班的失事造成10人不幸遇难,但因此引发的制度变革,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说过,你送朋友上飞机,向他挥手告别,并祝他一路平安,然后你开车回家。事实上,你从机场回家路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飞机失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航空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安全系数最高的行业之一,就是因为在面对偶然事件时,会反思各个方面的缺陷,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进行改进。

    所谓“黑匣子思维”,就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

    反观医疗行业,没有人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调查,没有人意识到潜在的问题,也没有收集事故记录的制度。当事故发生后,会被认为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2004年,曾有一项对美国几个州的医疗人员进行的调查,问他们是否认为,原谅医疗错误的想法在医院中是常见的,同时没必要把这些错误公开上报。结果,高达86%的受访者回答“同意”或“强烈同意”。

    医生会认为,我们已经尽力了,这是意外,在所难免的;为什么要把错误公开?

    就算公开,病人也救不活了;家属知道了事故的真相,会更伤心、更麻烦;都是病人的错,如果不是他这么胖,或病得这么重,也不会发生这种意外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错误不断出现。有国外媒体曾盘点过,那些本可以避免的医疗事故,包括:

    用药、输血错误,患者走失,抱错婴儿,搞错同名患者,手术后发现器械残留在患者体内,误切正常部位,医护人员卫生意识差引起患者感染等。

    据说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梁启超,就是因为本该切除病变的左肾,结果却被切掉了健康的右肾而逝世的。

    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人都会犯错,关键是犯错之后是正视错误、勇于改正、避免再犯,还是闭口不谈,甚至推诿了事。

    有学生在学习中犯了错,就会找借口,或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而有些学生则会冷静分析自己出错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改正,让这次的失败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楚汉相争时,项羽就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他的主张,周围人都连声称“是”,他越来越自负,不反思自己的错误,一直到死,都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而刘邦则注重在错误处学习。

    有人指责他,不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示,不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告诫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等。他总会醒悟和反思,并从中学到很多,最终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第一等聪明人是从别人犯过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第二等人自己犯下错后,在痛苦中学习经验,哪怕别人已经犯过这个错;

    第三等人,自己犯了错,却不反省,还一再犯错。只有第一等人,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少走冤枉路,少付出一些代价!

    -【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对比医疗业和航空业,这两个和生命安全关系最紧密的行业,来了解对错误和失败的不同态度,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所谓“黑匣子思维”,就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

    那么,你是否遇到过,对方不管怎么说,都永远有理、永远正确的情况呢?如果追求永远正确、一味回避错误和失败,又会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可只有正视失败,并从中学习,有所收获,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

    那么,你是否有过从自己或他人的失败中,学习经验之后,获得成功的经历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阅读好书,自我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黑匣子思维》① | 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cu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