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微:打造模糊的建筑状态

张微:打造模糊的建筑状态

作者: 建筑档案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14:22 被阅读25次

建筑师张微

我有一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当我身处一个建筑之中时,我不在乎它是谁做的,也不关心设计师如何用语言去阐释它,我在意的只有作为一个体验者当下的自我感受,以及它与我之间产生的某种关联。

设计师需要感性的

思考方式

-

-

作为一家优秀的设计公司,我们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我发现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做设计时通常会从逻辑出发,比如非常理性的研究场地,分析得出其不同的可能性。我承认这是一种好的设计方法,但我却不认为这是做设计的固有思路。于我而言,从感性的角度出发,用“追随感觉走”的方式,是做设计更理想的方法。

与公司的年轻设计师讨论设计

感性从何而来?

感性就是当你看到这块地时最直观的身体感受和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这些感观源于个人的教育环境、家庭背景等,由生活经历点滴累积而得。感性虽然是个人的,但并不会完全抛开科学存在性。如今我们的建筑教育遵循的是西方那套法则,遵从逻辑和理性的思考,用分析的方法展开设计。不可否认的是,这套系统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一个职业化的建筑师是有其具有必要性的。

安吉悦榕庄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设计师,懂得观察一个建筑所表达的气韵。这个气韵会让我对这个建筑直接得出“喜欢”、“不喜欢”或是“无感”的结论。之后我才会像一个建筑师一样,真正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人在建筑中产生了怎样的活动,和建筑之间发生怎样的关系。建筑不仅仅是满足一定功能和审美需求的产物,它还是蕴含着灵魂的精神场所。

环境、建筑与人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他们之间能够产生非常强烈的互动,一个独特的场所或者意想不到的空间都有可能改变人的行为

世界海岛大会永久会址

建筑需要模糊的

状态

-

-

我的设计都有一个相同的出发点,他们不会直接以线性的叙事逻辑产生清晰的结果,而首先会是一个模糊的状态。这一点可能也是东西方建筑中一个很大的差异点。如果按照条理把建筑划分出功能、流线、空间等,其实就是把所有模糊的点的综合表达简化了,随后形成简化的建筑,包括建筑本身渲染的氛围、空间的感受,都会有很多缺失,这并不是简单的几条分析就能概括表达出来的。

如果是一个处于模糊状态下的建筑,往往会有一些不经意的点让人产生强烈的感受,这些感受并不包含在一些硬件条件中。比如一个空间的形成似乎可以与儿时模糊的记忆相呼应,这种感觉无法在传统的建筑教育体系下习得,它可能是建筑师在成长过程中或偶然或刻意而形成的,但无论是什么原因,这种感觉都会给人一种特殊的气韵,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建筑的气韵。

世界海岛大会永久会址

已故的斯里兰卡著名建筑师巴瓦,是度假酒店设计的鼻祖。他在西方接受建筑教育后,又回到了家乡斯里兰卡进行建筑设计,被称为“亚洲建筑之父”。他的设计与街面上看到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相较于国内的各路明星建筑师做的设计也全然不同。当我看到他设计的酒店,以及他自己的私宅、花园,可以看到他是骨子里充满了东方精神的一个人,在受到了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感染之后又向往西方的生活,但苦于生活在亚洲的一个非发达国家,所以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纠结和碰撞,从而体现在建筑之中。我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是当我看到他的建筑时能体会到丰富、多元和浓烈的感情在里面,我觉得这就是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

巴瓦 坎达拉玛酒店

现在的我们常常会看到朋友圈中推崇着所谓的“网红建筑”,吸引了很多人争相去现场拍照“打卡”,但是这些建筑始终给我一种很表面的感觉,我把它们称作“作秀型”或 “场景布景型”建筑。对我来说内容的投放不是一个动作、一种手法或者一个具体的步骤,而是“跟着感觉做”。当然这个感觉的背后需要一些基础的技巧来支撑,我们在西方的建筑教育下应当学到的是这些基础技巧,而这种基本功的学习是不能够改变和影响他人的。

生活是城市的

风貌

-

-

在建筑中最令我迷惑的是城市建筑的发展,因为现在城市缺少特征。比如杭州的城市气度、气韵这些特征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去看看我的老家开封,可以看到它的城市基本特征已面目全非。

这件事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尤其在拿到开发区新区地块设计的任务之后,我常常会觉得没有感觉,因为我的很多灵感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而现在的城市环境千篇一律、毫无特征,从这样的环境中找感觉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这是现在的城市设计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目前这种状态是否还有补救的可能。

武汉金融城壹号院生活体验馆-分析图

武汉金融城壹号院生活体验馆

对于城市面貌的建设,应当尽可能的开放而非封闭,混杂而非整洁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进行了经典的批判,她痛斥:现代化的拆迁、改建,把城市的功能过分理性的分门别类,这里是购物区,那里是办公区,另外一块是居住区……城市原生的文化生态完全被破坏,自然形成的混杂性丧失。一个分区井然有别、逻辑清晰的城市,往往创造着水至清则无鱼的环境,混杂开放的城市反而动力十足。这也是我非常呼吁的一个理念。我们中国的建筑师,包括政府、业主,都特别注重形象,就像我们公司的甲方来了之后会先找一张效果图看一下,在效果图上研究完各方利弊,就觉得大部分事情已经做完了。

我刚刚从日本回来,再次感受到那里城市建设的套路。像东京的城市建设,在20-30米高度的空间里面,几乎所有的新建筑都遵循着开放和混杂,反观中国,在这方面就太过缺乏。中国的土地像是一个个被割裂的孤岛,尤其是与城市脱离的大型居住区,是最严重的孤岛。我们目前还不注重这方面的发展,更注重的是建筑的“形体”和“外貌”,追求表面的美观整齐程度,尤其是高层建筑。

但是城市风貌其实不就是人在生活中的场景吗?如果这座城市中没有生活,那还有什么风貌可言?城市就只是坚硬冰冷的体块组合而已。城市从来都是复杂的,它自有其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但是真正的城市风貌来源于人的活力,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思想、情感和欲望。就像我老家遍地都是小吃摊一样,那才是风貌,虽然有些脏乱差,但是解决脏乱差的问题不能用阉割的手法去做。

城市混杂度和模糊化的

重要性

-

-

在做住宅项目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开发商潜意识中都认为城市是负面的,所以会将空间尽量封闭,越是所谓值钱的空间就越是做的封闭,把小部分人封闭起来与世隔绝,好像阶级层次的划分。这种负面的认知可能来自于城市中的安全问题,也可能是私密性的考虑,源于生活的很多方面。这当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不论是处于城市的边缘也好核心也好,对于城市内部来说,越是“高级”越会单一,“堡垒式”的布局让人群的混杂消失了,直接破坏了城市的连续性与活力

浙能蓝园

我做了多年的居住建筑,发现现在的社会始终处于围合的状态,如果能冲破这方面的围墙就好了。我们需要的建设方式是让城市边缘模糊,赋予城市边缘活力,甚至专门拿出一块地来做混杂的理念。或者还有一种方式是让整座城市完全混杂,当然这个方式目前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实现的。就像现在专业的开发商越来越多了,他们也慢慢有了开放的思想,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点,尤其是居住类建筑的开发商,他们需要迅速的现金回流,所以往往只针对当下,房子卖得好是最重要的,对城市几乎不作考虑。

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中国的土地出让制度和整个房产高周转的商业模式下,必然会导致现在的这种状况,大家的目光会聚焦在高效率与高效益之间。建筑师能做的就是在满足他们当下利益,不触及他们底线的前提下,在设计中注入一些更有前瞻性的元素。可是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控的,可能现在的城市复兴和城市更新课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光凭建筑师的一己之力,或者有理想的开发商去做那些事情是非常困难的,这肯定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用价值主导内化到

具象的建筑

-

-

我还是会找一些比较适合的机会,把我对建筑的一些认识放在里面。因为我本身是设计师,所以我也不太喜欢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事,我只希望不论项目大小,都能多多少少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有更多的探索和前进。

现在的建筑师都在考虑一些根本性的命题,比如人类学、社会学,都可能会介入建筑,可能还有哲学的骨架。这些未必能正本清源,我们要挖掘和传承属于我们的文化,找到属于我们的方式。不管我们现在建筑做的多精巧,都是沿着西方教育模式下的路在走,西方会把建筑拆解成很理性的模块,但是中国的建筑思维是以价值为主导,然后内化到具象里,我认为我们的思维应该更偏向中国的方式,这是我对未来城市更新或者城市复兴的一个态度

我曾经去过日本传统的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建筑本身,包括室内的陈设,都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日本文化,所有的东西都有着同一种韵味。博物馆里有一个小的展厅用来展示中国的一些文物,推开中国展厅那扇门的时候,我看到里面有很多唐代的展品,感受到强烈的中国文化——浑厚、深沉、端庄,我在那个博物馆里感觉到了中国最根本的文化。

其实中国自古对建筑美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到了现在基本都是黑白灰的极简状态,变得很单调或者整个状态都相对乏味。我们为什么没有了中国古代建筑色彩鲜亮、丰富多元的感觉?我们住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很难体会到的,而别人往往看得很清楚

妹岛和隈研吾两位日本建筑师,他们是把东方的建筑理念侵染到作品中去了。妹岛的建筑表达了东方缥缈淡然而又悠远的气韵,体态轻盈,可能还有一点“儒”的状态。隈研吾的建筑所表达的东方理念则更加具象,有一种传统的质感。

在中国,我觉得王澍也在他的建筑中表现出了一些中国的气韵,会给我们一种态度,也给我们一种指引。十年前我看到王澍的建筑特别不喜欢,感觉这样的建筑没办法用,直到近几年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特别欣赏他的建筑。他的设计并不是在实用性这些方面给人影响,而是充满了一种历史感,让人沉醉其中,在更深的层次中影响着别人。

江南壹号院生活体验馆

一个好的建筑可以让人在其中留下情感的印记,触动感知与记忆,亦或者改变人们的生活,正所谓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对我来说,这种感觉就是不被困束的那种思考方式,只做自己的状态。我去看一个建筑如果被它所触动,回去之后就会思考它从哪方面触动了我,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不断成长。

相关文章

  • 张微:打造模糊的建筑状态

    建筑师张微 我有一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当我身处一个建筑之中时,我不在乎它是谁做的,也不关心设计师如何用语言去阐释...

  • 20210814读报文素分享

    《打造“幸福建筑” 优化人居环境》 打造幸福建筑是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生活的要求。 打造幸福建筑是惠及民生,体现人文...

  • 张微的建筑语言代码

    建筑师张微 建筑师总是被赋予一种传承的使命,也是建筑最天然的符号,一个建筑的生与死大多时候不是来自于建筑师的思考与...

  • 模糊状态

    之前公司的老领导G总,前不久跳槽至一家国内500强企业新兴事业部,该公司成立不久,领导来自于不同的公司,因此经营理...

  • 历史

    远处 有一座宏伟的建筑。 有的地方破败 有的部分辉煌。 大雾 模糊了建筑 也模糊了 记忆的存储。 有人说 那是宫殿...

  • 从一条成都老街想到的……

    宽窄巷子,锦里,文殊院街,大慈寺,武侯祠…… 这些老街、古建筑经过打造,作为成都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 碎片~

    雨后…雾霾散去后的下午,好像冰雪消融的春天,远处的建筑清晰了,却似乎又很模糊、虚无,象一张张画片,贴在天空的墙壁上...

  • 绿色发展大势所趋,光伏停车棚迎来新发展

    前段时间,光伏建筑火了,原因是微博头部大V“一条”发了一条关于英利集团打造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王国背后的故事的视频...

  • 葛洲坝“5G科技”三重认证紫郡府!

    当建筑邂逅人文关怀 于方寸间坐拥城市繁华 尽享生活怡然 葛洲坝地产联袂骏业建科 打造健康人居品味之作 安放生活的张...

  • 读《建筑学第一课》有感

    《建筑学第一课》真的深深地触动了我,受益匪浅。建筑学大世界的模样终于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它的大门也被轻触开了一条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微:打造模糊的建筑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dn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