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亲情?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大多数想的可能都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那么到底什么才算亲情呢?动物也会有亲情吗?
比如猴子,他们之间可能会互相抓虱子,一起吃东西。一起玩。你这样的感情算亲情吗?刚才所说的这些感情其实都是属于本能层的,因为这些吃喝和安全就是处于母和子之间的本能。当然,如果把它放在心理层那么就可以理解为陪伴。不过我认为动物之间是没有亲情的。因为这些陪伴和本能的照顾都是为了繁衍。才去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动物的宝宝长大之后就会和母亲分开。然而当我们说到人类的时候。连接到亲情的是慈和孝,但是当我们看到动物的时候,他们好像没有慈和孝。
为什么说他们没有慈和孝呢?比如像我们的曾子,他的孝就是发自内心的孝,在孔子看来,应该,小锤则待,大仗则逃。但是曾子这么做,只是顺从了他心里的声音。
那么动物之间有孝吗?有慈吗?这些看似像慈和孝的行为,并不是他们有那心而发想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可能只是为了生存,出于本能这样的互动。所以说动物其实是没有情感的,那么他们当然也不会有这样的亲情中的慈和孝。
父母对我们的慈爱都是怎样的呢?他们会给我们温暖,安全,接纳,和包容。当然,问到父母的慈爱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会不一样,因为所有的父母肯定不一样,所以给予孩子的感觉也会不同,比如父母给我们本能长的可能就是会给我们吃喝。给我们安全。然后在往上就是心理层的陪伴。比如,当我们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可能会做为一个倾听者。帮助我们舒缓心情。当然,父母在这个阶段方面都是很常见的。理性层的慈爱可能就是帮助我们成长,还有遇到问题时理性的判断。
但是只有这些就够了吗?慈爱可以分为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分类出来的。比如你的母亲可能对于你的爱,就是德行和礼仪。品格气质。而父亲给你的可能就是理性方面的。父母不光给我们的,是温暖是安全接纳和包容。还需要的就是像复兴之二的理性方面的方向。我们需要有一个方向的引领。所以说,这样的教导,大体的方向也是很重要的。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孝?
许多动物都是在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离开。这样的话其实后面见到的几率很小,所以也就不会存在孝。人类相比起动物来说是有思想的,所以当我们长大的时候也常常回家,回到家乡去看父母。所以说,不管是外在表面上的孝,还是发自内心的孝,人类总会有孝,只是不同的层次罢了。
那来我们说了这么多孝,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难道完全顺从父母的意愿就是孝吗?如果父母做得不理性,不认可我们,我们该怎么办呢?比如我们可以给父母提建议。但提建议的时候,也要从父母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话,如果父母理解了,就会试图去改变。我们不能完全顺从父母的意见,因为时代的不同,所以认知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用自己的认知改变父母的认知。我们所有的外推都是有仁心而发。有了这颗孝的心后,在外推出来,推到父母身上。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行合一。
总之我认为孝,就是像曾子那样发自内心的孝。孝没有一个评定的标准。慈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