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绝对肯定地说,我是不愿意妈妈死去的。但我的律师听了此话并不显得高兴。他对我说:仅这么说是不够的…
他问我他是否可以说那天我是控制住了自己悲痛的心情。我对他说:“不,因为这是假话。”他以一种古怪的方式看了我一眼…
这是小说《局外人》中的两个场景。
有时候真实的内心表露,总是会被别人看作是异类。
主人公默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悲痛,而是“不愿意看妈妈的遗容,我没有哭过一次,下葬之后立刻就走,没有在坟前默哀”,而被看作是一个有预谋的精神和灵魂有问题的故意杀人犯,因而被陪审团和检察官判处了死刑。
确切的说,主人公是被判处了灵魂和肉体的双重死刑。
而判处他死刑的依据,仅仅是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大多数人所认为正确的行为准则。
亲人离世,默尔索就应该理所当然的展现出莫大的悲痛,而且想当然的不应该有“逛海滩、看轻松电影、约会情人”的权利;这是一场所谓“公正”的道德审判,更像是一场“唾沫淹死人”的深刻诠释。
放眼现实生活,我们是不是也会不假思索的认为在葬礼上,所有逝者的家属都应该惊天动地的抱头痛哭?
可是我总觉得有很多人是被世俗所绑架着表现出的一种“悲伤欲绝”。
他们不能不“悲伤”的嚎啕大哭,因为那样,他们随后就会被人说成是“没有感情”、“不肖子孙”……
小说中,默尔索在母亲去世的养老院“喝了门房递上的一杯咖啡,就引起了检察官雷鸣一样的吼叫”,那是因为社会的“基本法则”认为“一个儿子面对着生他育他的那个人的遗体,就应该(对这杯咖啡)加以拒绝。”
而人们仅仅是用自己所认为“公正的、正确的”基本法则来审判着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正常人。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令狐冲,想到了被那些“正派人士”所杀死的曲洋、刘正风…
他们之所以被名门正派所鄙视、所不耻,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言行不符合这些正派人士所尊崇的“正派作风”;所以不论你如何辩解,你的内心如何想法,只要你做了违背众人所认为“正确”的行为准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道德上的魔鬼”。
照此看来,庄子莫不也是无情无义的冷血怪物?(《庄子·至乐》)
小说之所以取名为“局外人”,即是因为主人公默尔索“不耍花招,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
作者在最后一章默尔索与神父的对抗和辩解中,向读者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亲人离世,我也会像众人所想的一样的悲伤,但是未必只能用眼泪表达。
同时深刻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世俗偏见的抵触和不满:我向往和渴望生命的延续,可是无论如何,我只愿意做我自己!
网友评论